四川铜币当制钱一百文一直被收藏家们视作无价之宝。地域性发行的时间也相当短,加通地域狭小,所铸价值不菲。另外,由于改行纸钞,铜币发行量较少,故价格也较高。
我司近日有幸征得一枚四川铜币当制钱一百文。此枚四川铜币重:20.4克,直径:3.9厘米。由于此钱币存世量,铜板铸造时间不长,前后仅流通了50多年,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军造四川铜币当制钱五十文、军造四川铜币当制钱壹百文与军造四川铜币当制钱五十文构成。三枚钱币正面均饰一朵精美的芙蓉花,其上下右左分列“四川铜币”四宇,上沿书“军造”,下沿分书币值“当制钱五十文”、“当制钱壹百文”、“当制钱五十文”字样,两侧有四瓣花星;背面图案是一个很大的篆书“汉”字,“汉”字圈内以直线纹为底,外环18个小圆圈,两侧亦有四瓣花星,上方分别有“民国元年”、“民国二年”、“民国元年”六字。本组铜币品相较好,形制规整,质地优良,呈自然包浆,字体、纹饰均清晰可辨,字体笔法流畅,纹饰刻制工细,存世量,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正面图案是一个很大的篆书汉字,代表了新大汉的意思,了驱除鞑奴的主题,汉字周围有18个小圆圈,象征着当年响应辛亥革命的十八个省,两侧有四瓣花星,上方有民国元年六字。背面图案是一朵芙蓉花,象征蓉城成都,花的四周环有四川银币四字,上方是军造四字,下方当制钱五十文,珠圈两侧有四瓣花星。
四川军发行的,目的在于筹措军饷,维持开支,同时也是满足保路运动的需要,所以“汉”字铜币具有和民用的属性。后期川中各路军阀铸造众多铜币,流通周期也相对较长,再加上换模修版等原故,导致版别极其复杂。中国是后一个结束银本位币制的国家,军“汉”字大铜币,在历史和军事上都有详细记载,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终会称为稀有文物的收藏品。一般的四川铜币价格都是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存世量少的,能达到百万。
“军造四川铜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1911年12月发生“成都兵变”,以尹昌衡、罗纶为正副都督的四川军取代了成立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新的四川军成立之初即面临着需用日繁、度支日绌的财政困窘局面。军迅速接管了四川成都造币厂,决定铸造“四川铜币”以应急。民国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四川军之命,开模铸造“军造四川铜币”(也称“汉”字铜元)。
在2016年御藏阁春季拍卖征集期间,有幸得到二枚军造四川铜币当制钱一百文,二枚钱币有以下几点显著特点:
1、以铸造历史:篆书“汉”字四川铜币有5文、10文、20文、50文、100文五种面值,其中100文币仅存样币,极为。20文、50文币铸造数量较多。10文币铸造量大,据估算当不少于1.1亿枚。由此可见,100文之铜币是世间难得的,极为。
2、以“汉”字图案:“汉”字底有数十条横直纹,因而钱币收藏者也称之为“汉”字铜元。“汉”字圆圈外还环绕有18个小圆圈,代表当时的十八个省份。把18个小圆圈围绕着“汉”字联成一体,寓意十八省团结起来共同为“驱逐鞑虏,恢复”而战斗。
3、收藏的前景:一枚铜币为错印,所有的钱币在当时均为机制币,出现错印几率很少,存世量更为,铜板铸造时间不长,前后仅流通了50多年,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为铸造铜币有厚利可图,除四川成都造币厂开铸军造四川铜币外,当时割据四川、甘肃各地的大小军阀也大量仿铸篆书“汉”字四川铜币,搜刮民脂民膏以充军政费用。有的地方没有造币厂,也无力购买机器造币设备,因陋就简采用晚清时期即已淘汰的传统翻砂铸造法铸造,于是粗制滥造品充斥市场。这种土法铸的四川铜币现今还较为常见,钱币学界一般称之为“沙版铜元”。
看铸造币材
铸造铜元的材质当然是铜,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为多见,黄铜元少见。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如“大清铜币”中心宁字二十文、奉天光绪铜元等黄铜质居多,红铜元反而少见。此外,民间私铸的铜元也多为黄铜质。铸造整齐精美、色泽润白如银的白铜币以及铅质铜元则多属于样币性质,难得一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白铜币伪品,一般采用在普通铜元表面镀镍的方法,但不甚光洁,砂眼气泡较多,边缘无齿,币身较薄,不具样币特征,不难辨识。
近几年“大清铜币”一度成为收藏界追捧的宠儿,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动辄上百万的天价。据了解,香饽饽的“大清铜币”收藏价值,但是“大清铜币”存世量极为,一般古玩市场上的多为品。如今“大清铜币”价格一路狂飙,导致情况越演越烈。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作为新县城由山阳县划入清河县,先后为江南河道总督、淮扬道治所所在。在行政关系上,清江浦虽然一直隶属于淮安府城(今淮安区),但明嘉靖之后,由于黄淮改道,运河河道截弯取直,老淮安府城从此远离运口,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为清江浦所取代。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口达54万,同期的汉口、上海。以清江浦和淮安府城为轴心的淮安城,与扬州、苏州、上海并称运河沿线的“都市”,有“东南四都”美誉。
清江浦是南北水运的枢纽,号称“南北之襟喉,漕运之要津”。每年经清江浦北运的漕粮高达六百万石,淮盐也行销皖豫四十一个州县,年征课银达二十七万两。由此带来的是的昌盛,到光绪年间,较大的有宜昌、崇德、庆生、律生、阜康、裕泰、祥泰、正大、生生大等十家,共有资本八万七千六百元、年营业额十八万七千元;当铺有公济、同仁、义永、履祥四家。金融业发展需要金属参与流通,于是,在清江浦设立铜元局应运而生。清光绪三十年(1904)清江浦漕运总督恩寿遂奏请清廷开办清江铜元局,而在晚清时期江苏省有三地六家造币厂,它们是设在江宁(现上海市)的三个厂,设在苏州的二个厂和设在清江浦的一个厂。丙午“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就是由清江浦清江铜元局所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