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具有明显的特征,其胎质细腻,手感温润,如同触摸丝绸一般。釉面光洁,仿佛一面平滑的镜子,反射出柔和的光泽。民国瓷均为柴窑烧制,反映在釉面上白中微灰,这种特的色泽是由于柴窑烧制过程中的特殊环境和工艺所形成的。民国瓷以手工制作,器形不很规正,原始痕迹较强,瓷板胎面有凹凸不平,上釉烧制后,侧光看去,可见釉下凹凸反映在釉面上的波浪纹。
王琦以写意人物画见长,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道释神仙、历史名人还是市井百姓,皆栩栩如生,跃然瓷上。他早期受钱慧安仕女画影响,后转学黄慎,晚年更是摆脱前人影子,形成自家风貌。观其作品,人物头部刻画细腻入微,以西画手法描绘脸部,明暗对比鲜明,光影变化灵动,将人物的神情、气质捕捉得恰到好处。如他所绘的钟馗像,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目光如炬,通过细腻的明暗过渡,把钟馗的威严勇猛展现得,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鬼魅魍魉;而绘制的文人雅士,则面部线条柔和,眼神温润,或蹙眉沉思,或浅笑安然,将文人的儒雅、闲适或惆怅等心境表露无遗。在衣纹处理上,王琦用笔老辣,顿挫有力,线条刚柔相济,虬结生姿,既遵循传统绘画的衣纹表现规律,又融入草书的笔意,简略流畅、凝练遒劲,尽显人物的精气神,使人物仿佛随时能从瓷板上走下来,与观者对话。
王琦的瓷板画创作于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彼时社会动荡,民众在战乱、贫困中苦苦挣扎。他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如《流民图》,描绘了一群衣衫褴褛、面容愁苦的百姓,在战火纷飞下流离失所,为求生存四处奔波。画面中,老人颤颤巍巍,孩童嗷嗷待哺,成年人满脸疲惫与无奈,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场景营造,展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人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感同身受,引发对和平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