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零售商也在新加坡电子垃圾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定,面积在300平方米或以上的电子产品零售商在店内设置回收点。欧洲议会今年已通过一项产品维修权法案,以此提升电器性及可维修性。欧洲议会认为,产品的维修权是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维修权应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应该被标准化。近年来,欧洲的电子垃圾增长快速。欧盟机构分析认为,要解决该问题,欧盟应致力于让电器“能修”也要“好修”。欧盟4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家电出现问题时,77%的欧盟消费者选择是通过维修解决问题,79%的欧盟消费者认为,应该要求制造商提高产品的可维修性或更换特定零件。目前,作为产品标签的一部分,欧洲议会要求生产厂家提供二维码和数字产品护照,注明产品成分信息,以提高产品被重复使用和回收的机会。在销售商品时,商家应告知消费者产品的可维修性、预计使用寿命、备件获取难度、维修服务等信息。对于不合规的产品,欧洲议会呼吁在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建立连带责任机制。此次欧盟推出新法案,不仅希望产品在设计上能够更、更安全,而且希望产品零部件更易于拆卸。欧盟还计划从明年开始禁止电子产品使用胶水黏合电池,以方便消费者更换,同时要求智能手机的系统更新不会降低手机整体运转速度,并且更新是可逆的。
“作为手机厂商,要让用户有更多的数据清理方式可以选择,并向用户充分解释说明清理机制和原理,创造机会邀请大家体验的清理技术。否则大多数用户不了解清理数据背后的逻辑,也就无法安心出售手机。”何延哲说。“关于数据清理的标准要进一步完善。”李帅说,到底清理到何种程度才算安全,这是需要明确的。对清理后的效果评价和验证也应有细化规范。除了常见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许多智能家电、玩具等产品现在也都具备信息储存功能。何延哲表示,对这一现象要足够重视,特别是回收机构和生产厂商,要针对多样化的产品做好清理工作,更好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超过6万吨,但电子垃圾回收率一直不高,2020年电子垃圾回收量仅1400吨。去年7月起,新加坡电子垃圾管理系统启动。根据“制造商延伸责任”框架,新加坡要求制造商或进口商,负责回收和处理这些受管制电器与电子产品的废弃物。如果供应的受管制电子产品超过一定重量,需承担回收处理费用;占据的市场份额越高,需支付的费用就越多。当地还与德国环保集团欧绿保合作,在全国设置回收点和回收箱,对相关电子产品进行回收处理。目前,在新加坡的超市、购物中心、社区俱乐部等一些公共场所,用于回收电池、打印机、手机、电脑等电子垃圾的白色回收箱随处可见。公众可下载手机应用程序,扫描回收箱上的二维码,上传即将投进去的电子垃圾照片,即可赚取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成代金券,用于支付网约车、外卖、共享单车等费用。
从废旧手机中提取有价值的材料正在逐渐形成产业,但目前仍存在技术不完善、处理规模小等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废弃物处理技术发展得还不够,这会使我们在处理废旧智能手机时不能充分将其资源效益化,也间接提高了对剩余残渣的处理费用。我们要继续加大研发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开发更、更完善的处理技术。”杜欢政说,同时,废旧智能手机处理利用的规模化企业数量和处理能力不足,也使得产业发展受到限制,远远不能应对我国目前严峻的电子废弃物处理问题。当前手机回收存在回收网络体系不完善、行业政策标准体系不健全、综合回收处理能力不足等多方面问题。“目前废旧智能手机回收市场管理没有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可依,市场发展不规范,正规回收企业数量少。废旧手机回收、信息销毁、维修及元器件再利用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整个行业的发展欠缺指导。此外相关领域人员的匮乏,也制约着我国废旧智能手机的环境无害化和处理利用。”张贺然表示。进一步促进手机回收利用产业发展,使其更加规范完善,仍需多方努力。张贺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将生产企业纳入回收体系建设中,制定回收率目标,鼓励生产企业利用已有销售、维修渠道自行建设、联合建设或委托第三方建设回收网络体系。还应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加强监管,针对废旧智能手机回收利用行业所涉及的分类、识别、分拣、信息销毁、维修、拆解、元器件再使用、材料利用、稀贵金属提取等各个环节出台相应的技术规范、指南、行业标准或认证,对废旧智能手机的回收处理全过程进行管理。要鼓励或规范的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科学地将废旧智能手机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和的资源化利用,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废旧智能手机分类、拆解及深加工处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提升我国废旧智能手机的化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