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佛像要比造一尊佛像要难的多,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如果说建造一尊佛像是从零开始的一件事,那修复佛像就是从负数开始的。
要把佛像内的铁钉去除,从法上说,佛像体内是不可以有铁钉的,应用古法榫卯结构,固定牢固。
观音菩萨
古园佛像艺术 观音像高3.3米
古园佛像艺术 观音像高3.3米
也称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又作南无、师子无畏音、大慈柔软音、大梵清净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等。因菩萨曾经发愿,任何人在遇到无论任何灾难时,只要一心虔诚念诵菩萨的圣号时,即会得到菩萨的救度——“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此,名为“菩萨”。
弥勒菩萨从佛教神谱中立出来,已经成为人们建立雕像,单膜拜的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弥勒信仰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得创立更多艺术化的形象成为可能,如具有特意义与交脚弥勒佛像。从国内众多佛教地的弥勒菩萨造像来看,如敦煌与云冈石窟,其所流行的弥勒造像大多为交脚造像,主要体现的是弥勒下生的佛教观念,其主要特征为交脚坐姿,狮子座椅、仰月状态。这一造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是流行,在这一时期,社会混乱,政局动荡,人们渴望有贤明的君主出现,解救万民于水火,而弥勒佛作为佛教中的未来佛,是佛教的未来信仰。因此,就将这一期望寄托在佛就弥勒造像上。在我国传统帝王观的影响下,交脚弥勒菩萨造像迅速在中土文化中出现,象征着风范的交脚弥勒造像出现在各大佛教石窟与石窟中。
佛教发展到一定时期后,走向衰落,弥勒信仰也异步同趋,对未来丧失希望的人们迫切需要新的精神支柱支撑他们走下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弥勒佛像也需要改变化身。历史总是那么巧合,这时自称契此的僧人,体胖肥头,大肚袒露,经常张口大笑,逢人就乞,吃饱即睡。这种生活和处事的哲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因此,自宋之后,佛教的弥勒造像就以这个体态肥圆的胖和尚为原型,也称布袋和尚。在众多宗庙内,被放于天王殿中,深得民心。在众多佛教信徒心中,布袋即为弥勒佛。
雕刻佛像的步,先按照佛像的基本比例选择石料,如站七坐五盘三半、三庭五眼、一手捂半脸、肩宽两头、大小腿两头、上臂一头半、小臂一头等,并按石料各面的优劣分出前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