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就是尽可能多的原始构件,能不动的绝不动,能修的绝不换,即使更换。还有一个,就是要注意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信息,包括不同时代的历史信息及遗存。曾经有一个阶段,文物保护追求将文物修缮、恢复到某一个历史时间节点作为修缮目标,比如建筑本体存在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做法及遗存,但修缮时选定遗存保存较好、较多的时间节点,比如乾隆时期某某年,按这个时期的规制、风格进行修缮和局部修复,其他时期的一些信息则会被抹掉。近些年大家越来越达成共识,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遗存痕迹,也需要保护保留,这也是对不改变文物的原状的解读和贯彻。
在北方地区,文物病害成因主要的是水的影响,水患导致建筑砖石构件、泥灰背冻融破坏,木构件糟朽,地基浸泡导致沉降发生。有研究表明近些年气候环境变化,北方地区的降水在增加,生物病虫害如木峰、白蚁、蠹虫等,相应增加。降水增加对北方土遗址保护也带来了更大的威胁。此外材料、结构、地基等先天不足,导致构件坏损、结构受力破坏也是重要的病因。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南方建筑的地方特征特别明显,比如这几种梁架体现了浙江不同地区的构架多样性,整个南方的木构架更是千差万别,我们资质单位在南方各地承接项目时,遵循原构造、原工艺、原做法。比如这张照片中的海神庙,建于雍正年间,木梁架体现了清官式建筑特征,外观则结合了地域特征。南方比较多见的是明代以后建筑,建筑中较多存在侧角、升起等做法。屋面坡度比清官式建筑平缓,更接近宋营造法式坡度。
因为雨水影响,屋面椽的更换非常频繁,经过多年维修,南方木构建筑中,同一屋面会出现多种椽子做法,所以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修缮过程中针对性地研究甄别,妥善解决。瓦的材料,也存在地域差异,有密实度高的,有密实度低的,与当地的土质有关,而当地的屋面做法往往与瓦的密实度相匹配,在选瓦时不应随意变更。
文物建筑其具有时间跨度大,建筑水平参差不文,形式复杂,类型多样等特点。常见问题有建筑的保护部位和保护项目的损坏;建筑使用功能改变、布局与结构的局部调整,建筑物发生变形、倾斜、沉降,影响使用安全,建筑构件损坏,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不足,建筑内外装饰损坏,影响正常使用,建筑原有设备、设施的损坏或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造成建筑不能正常使用等等。因此,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具有条件复杂、难度大的特点。
保护项目的修缮,应制定周密的专项修缮方案,包括施工方法、工艺技术措施和质量要求等。应加强院救项目的查验,发现其结构、构造、材料质量与设计不符合,应保护现场。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后,方可继续施工。保护项目的材料、工艺和施工方法,应进行现场试样,待确认后方可大面积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