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紫砂壶造型式样的变化也体现了制陶人勇于求变的设计思想。比如前面提到的康熙年间的陈鸣远,他力变明末的筋纹器形,从寻常生活寻找创作思 路,以自然形体人壶,了宜兴紫砂壶的一个重要品类“花货”。在清朝的乾隆年间,紫砂壶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筋纹器和花货器形极为丰富,制陶人和参与制陶的文人名士不安于现状,的拓展了紫砂壶的形式和内涵。一方面由于需要在较空阔的壶面上刻画题咏,“光货”类壶型就变得渐趋简单明朗,另一方面造型取 材也更为广泛,制作了取材于自然现象的“却月”、“饮虹”等壶型。了解了明清紫砂壶的特点,对于判断真假壶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实际的收藏过程中,更要注重购买误区。
关于明清时期的紫砂古壶存世量极为有限,且多为博物馆收藏,其中部分器件的真伪也有待进一步考证。目前对明清老壶,收藏者存在三个常见的误区:
1.越老的茶壶,造型、制工、泥色越的观点,是不符合紫砂历史发展规律的;明清老壶,从总体上说,泥料的质地和技艺功夫,是“明”不如“清”。
2.从市场情况看,明、清老壶多为国家和集体收藏,市场上很有流通,假货赝品居绝大多数,如确属真品的明代老壶,价值较高。
3.由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仿古之风盛行,一些古董商利用当时比较的古籍、图谱和古器的特资源,聘请高手防作,真赝混淆,因此,明清古壶远非一般收藏爱好者所能判断和鉴别,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气力,往往事倍功半。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圆器、方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质地和肌理为美。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几何型、花素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壶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都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袁小强制鼎盛四方壶
此壶造型新颖,构思巧妙,是一件艺术气息的砂壶创作。壶身似球体,珠圆玉润;三弯壶流、耳廓把,与壶身相得益彰。压截盖式、宝珠钮。从壶颈处勾画出由粗到细的四根线条,延伸制壶底,构成四足。
整件作品围绕"鼎盛"这一主旨,妙趣横生。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如: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现在鼎的造型主要用来象征吉祥。在家中摆设铜鼎寓意一切将有新的开始。鼎盛,几乎到了极端的盛世,南朝梁国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经典礼章,跨周鞣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
李昌鸿制 四方合斗紫砂壶
该作品壶身微扁而有力度,上下各四方泥片镶接成合斗状,片片相接,其制作难度为手工成型技法中难,外表平整挺括,一丝不苟,尽显阳刚之气。壶之流把钮方中见圆,刚柔并济,整壶神态稳重,过渡自然,此壶外表造型质朴无瑕而又生动,为壶中佳品。
李宝珍制 传炉紫砂壶
四方传炉壶为清末创新品种,此壶以紫砂为材,泥质润泽细腻,坚致细密。茶壶方唇,壶盖上隆,中设提钮,短颈,鼓腹,下设四乳丁足,前侧流嘴呈三弯式,后设圆把。传炉壶式方中有圆,挺匀有力,堪为壶中佳作。壶身一面刻『传炉』,款识『启迪先生惠存』。另侧作大篆行书题字『一用宜兴砂』,字体瘦劲,尾落『板桥句』款。壶底中心作篆书阳文方印『李宝珍制』款。
从传世作品来看,晚清民初是传炉壶器型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传炉壶的天下,所以擅制四方传炉壶的高手亦多产生于此一时期,如俞国良、李宝珍、冯桂林、汪宝根、沈孝陆及吴云根等均有佳作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