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为了便于清除雨水与积雪,多采用坡屋顶的形式,常见的有前后呈人字形的两面坡,向四面倾斜的四面坡,以及六角、八角、圆形的攒尖顶等几种式样。在屋顶上两个坡面相交就产生了屋脊,数条屋脊相交就形成一个的节点。其中前后两个坡面相交的屋脊因为与房屋正面平行,所以称为”正脊”,正脊两端与其他屋脊相交的节点称为“正吻”。
坡形屋顶和上面的正脊与正吻的明器上已能见到。明器是汉代的一种陪葬品,用陶器制作成各种房屋、人物、动物和器物的模型,将它们与墓主人一起下葬置于地下墓室之内。这是因为古代相信人死后只是身体的消亡。而人的灵魂永远不灭,它将一直生活在另一个”冥间”的世界,所以要制作这些模型与主人一起送到“冥问”去供他们使用。
由于中国早期的建筑留存至今的很少,它们的形象除了古代文献上的描述外,只能从这些墓葬中的陶制房屋模型,墓室砖、石上或者铜器、岩画上的房屋图像中去认识。正是通过这些珍贵的资料使我们不但见到距今已2000年的早期建筑的屋顶式样,而且还看到了在这些屋顶上的装饰。
历史上早期的建筑留下的实物很少,但自唐、宋以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祖先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宫殿、陵墓、寺庙、园林、住宅等类型的建筑遗产,它们都具有各式各样的屋顶。
正吻的创造实际上是雕塑和建筑的结合,是建筑空间的外部延续,也是创造者对地区建筑文化的理解与情感交流的融贯体现。传统儒家艺术在表达方式上常用“比兴”与“比德”的手法,往往通过对自然的比拟,使自然现象与伦理特性理知地联系起来,来创造出它们在情感上的对应关系。譬如《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山和智者,水和仁者通过比拟而成为相互依存的象征。
凤与正吻,按传说并对照汉代明器和画像砖石,中国古有在建筑上安置凤鸟的习俗,作为一种神圣的图腾象征,其形象用于除妖降魔。建筑屋顶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同凤鸟的形象有关 。
飞动之美,凤凰是一种意化了的鸟的综合体,并无单一具体的模仿对象,所以拘泥于某一静态形式的模仿反倒丢失了内在的神韵。而传统造型艺术的美,正是他们蕴含了一种动势,一种万物有灵的冲动。作为一种飞舞在天空中的精灵,凤凰形象的出现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凤凰造型的理解可以从中国传统舞蹈的理解中汲取灵感。
正吻为官式叫法,民间叫螭(chī)吻或鸱(chī)吻,俗称吞脊兽。传说中,螭吻是鱼和龙的结合体,龙生九子之一。它龙头鱼身,为水之精,能避火防灾。建筑中将其放置于正脊两端,口吞正脊,吞脊兽之说由此而来。除了取避火防灾寓意外,正吻也是古代建筑屋面中体量大的琉璃构件。
仿古大殿正吻又称为吻和大吻,是明清建筑屋顶的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可用于墙脊上,通常为龙型,兽头朝内张口衔脊,背部有钉子和屋脊相连。仿古大殿正吻位于正脊两端和垂脊的交汇点,正是防水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其作用是加固正脊,防止渗漏。主要用于高等级大殿,如宫殿、坛庙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