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
瓷之型代表和展现着历史、人文、经济乃至形制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是一个时段经济发展演绎过程直接的体现。由于是贴切、真实的人文浓缩,因而,我们研究认识瓷之型的演绎过程也便于了解社会的进程与发展。如果我们对某一类的器物,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有一番系统的了解,如瓷壶类,那么我们从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断代,然后依据同时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艺、人文历史等进行的核实论证,完全有可能准确的断其年代。由此可说,鉴定瓷器,观型断代是坚定的要素。
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与欣赏价值,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出土文物十有八九都是破损状态,我们要做的是大程度用瓷器商业修复的技法,大程度还原历史真相,给现在的人们以佳的观赏角度了解历史。
古陶瓷修复包含陶瓷器文物的检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补、上色等一系列保护与复原的操作。
古陶瓷修复的类型:
1、考古修复:又称研究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的痕迹,使观众能轻易分辨出哪些是原器物,哪些是修复部分。
2、无痕修复:又称美术修复,指对于器物的修复部分进行上色,以达到淡化修复痕迹。
3、陈列修复:这种修复的效果介于考古修复和美术修复之间。通常理解为在一定距离外看不出修复痕迹,而在背面或内部保留修复痕迹。
瓷器是中国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从古至今陶瓷器在人们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日常生活当中的工具,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现在存留下来的大多有残缺,还有一些已经消失殆尽了,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的了解瓷器的本来面目。
为了能让陶瓷器体现它的价值,还其本有的历史、科技及艺术等内涵,我们要对那些残缺的瓷器进行修复与保护,使它发挥出本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