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古钱由于本身铜质问题或长期处于潮湿、酸性环境等原因会出现极其严重的氧化,钱币学称这种现象为"脱胎"。由于氧化严重,"脱胎"钱非常脆嫩,有如一块豆腐。因此对"脱胎"钱一般不作任何处理,一定要轻拿轻放,绝不能随意一扔,弄不好整个钱就会粉身碎骨。先秦的一些刀布币由于年代比较久远,"脱胎"现象更为常见。
早在先秦时期,古钱币就已经开始萌芽。那时的货币主要以刀币、布币、环钱等形式存在,这些货币形态各异,反映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的差异。随着历史的演进,古钱币的形态逐渐统一,并出现了铜质的钱、镈、刀等形式的货币。这些货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品,其精美的铸造工艺和特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秦代,半两钱成为了统一的货币形式,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初步形成。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使得钱币的种类更加丰富。西汉时期,出现了五铢钱等具有代表性的货币形式。这些货币不仅在形状、重量、材质上有所规范,更在文字、图案等方面展现了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古钱币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特的形态、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通过对古钱币的研究和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古钱币作为一种收藏品和投资品,也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和升值潜力。因此,对于喜欢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人来说,收藏和研究古钱币无疑是一种意义的爱好和追求。
“通宝”币制的之作——开元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开元”为开新朝新币之元意,“通宝”意即通行宝货。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的结束和通宝钱制的开始,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并沿袭近1300年。
唐初所铸,“开元通宝”钱文由当时大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颇显兼容并济的大唐风范。 开元通宝钱是中国货币史上和见证大唐盛世的枚通宝钱,存世量较多。
中国少数民族政权“金”代早的金属铸币——正隆元宝
正隆元宝是金代早的金属铸币,是金国批以年号命名的钱币,一般分为四笔和五笔两个版本,区别在于正字后两笔是否连笔。 在已出土的正隆元宝钱币中,四笔正隆数量居多,五笔正隆则非常。
正隆元宝仿北宋大观平钱制作,制造精良,文字秀美,其工艺远远超过辽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