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鉴定真假

2024-06-23 00:43:42

一次鉴宝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地拿来一个大将军罐,往桌子上一搁,指着我鼻子说“坐那儿”,吓我一跳。没等我开口他就说:“你先别说话,这件东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给我说出为什么。别两个字,假的,就给我打发了。”我把这个罐子翻过来,对老先生说:“我给您提个问题,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损程度为什么和外面的磨损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能磨损这么一致?您能告诉我吗?”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前辈,拿过来说:“假的,不用说了。”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迹,什么是人为的使用痕迹,在摸索中大家会慢慢了解。一看感悟了,没有问题;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就会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区别痕迹的方法,这样再鉴定才会有意义。

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

以前我总结了半天,认为凡是有这种拉坯痕迹都差不多。为什么得出这种结论?因为这么多年我到景德镇去看,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区别。

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 、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目前,尚没见到有仿者。玻璃胶特征,一直伴随着古瓷,直至釉面全部风化脱落瓦解。随时检验,随时可感知。检验感知玻璃胶,是鉴定古瓷的一个重要手段。6、土香气:是指古瓷在地下若干年,瓷吸收了土里的气味,水温之,则发出。因地下环境各异,而土香气也有别,出世,都可闻到。而干坑或烂坑出的,则又是另外的气味。不同的气味,可判知出土时的大概环境。这是一个判定古瓷的辅助特征,这需嗅觉敏锐的人才便于感知。7、臭干黑:是指腐败的有机物沁染了古瓷,多数表现在素胎﹑破泡处。经长期水泡,会发软,涨大,而被洗掉。作伪仿者,用河塘污泥。在放大镜下有区别:臭干黑,无定形,河塘泥,有土粒。特别是微破泡里钻进的臭干黑,是需上才能形成,一般是出现在明之前的古瓷上。清三代的瓷上也会有,但很少,用放大镜寻找,也较难。晚清的,只有在欠火的低温瓷上,才能找到一点点。

黄金斑:是指金器常年压挤古瓷,而渗透进釉泡﹑或毛粗糙处,而留下的黄金痕迹。仿不出。年代越久,渗透的越深,也不容易清洗掉。9、“先天蛤蜊光”是指古瓷长期受污染,而产生的五彩光,发金属亮光,直视无,侧目有。“后天蛤蜊光”是指经人们摩摸而产生的五彩光,其柔和,色淡,无金属光。针对蛤蜊光,再综合其它一些特征,可大致推判其出土时的基本环境。10、朦胧光,现在可用热释光原理解之。古时视觉敏锐之人,在暗处,用开水烫古瓷,可见白色的﹑模糊的﹑略大于古瓷的光。新瓷无。

标签:瓷器鉴赏
联系方式
景德镇哥瓦弟玉陶瓷有限公司

商家推荐产品

相关推荐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2024 京ICP备2023012932号-1

电脑版

进店

微信

电话

  • 立即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