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途 :食品添加剂、营养增补剂、保健品原料;抗氧化剂;护色剂;面粉处理剂。可用于果泥,饮液及其乳饮料,水果罐头,夹心硬糖,婴幼儿食品,高铁谷类及其制品,乳粉,胶基糖果,豆奶粉、豆粉,果冻,硬糖,碳酸饮料、果汁(味)型饮料,乳酸,孕产妇配方奶粉,学龄前儿童配方粉。啤酒,发酵面制品,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豆奶饮料、糖果。
作为抗氧化剂):小麦粉 0.2g/kg;浓缩果蔬汁(浆)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去皮或预切的鲜水果5.0(卫生部公告2010-10-21);去皮、切块或切丝的蔬菜5.0(卫生部公告2010-10-21)。
啤酒0.04;发酵面制品0.2;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豆奶饮料,0.5;乳粉0.31.0;糖果1.5(糖果用香料中);胶基糖果0.631.26;豆奶粉、豆粉,0.40.7;果冻,0.120.24;硬糖26;即食早餐谷类食品0.30.75;可可粉及其他口味营养型固体饮料11.25(相应营养型乳饮料按稀释倍数降低使用量)。
2.GB14880-94(mg/kg):果泥50100;饮料120240;水果罐头200400;夹心糖果20006000;婴幼儿食品300500;高铁谷类及其制品8001000。
3.EEC,1990:葡萄酒150mg/L。
维生素C分子结构中具有连二烯醇的结构,水溶液呈酸性。将维生素C溶液用玻璃棒蘸取并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可观察到试纸变红;再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维生素C滴在PH试纸上,测出pH约为3;后向维生素C溶液滴加2滴甲基橙试液,溶液变红。
维生素C分子中的连二烯醇的结构,容易释放出H原子而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在水溶液中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生成去氢抗坏血酸。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故维生素有氧化型和还原型两种形式,二者有同等的生物学活性。本品被硝酸银、三氯化铁、碱性酒石酸铜、碘、碘酸盐及2,6-二氯靛酚等氧化,生成去氢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在硫化氢、氢碘酸等还原剂的作用下,可逆转为维生素C。由于去氢抗坏血酸分子中的共辄系统被破坏,使得去氢抗坏血酸比维生素C更易被水解,生成2,3-二酮古洛糖酸,并可进一步氧化生成苏阿糖酸和草酸而失去活性。在水溶液中的氧化速度由pH和氧气的浓度决定,重金属离子等可催化上述反应。
抗褐变:水果和蔬菜在运输、包装或加工过程中受损后极易发生变色,这种现象被称为酶促褐变。酶促褐变反应的基本步骤是将酚类化合物在酚酶催化下氧化成邻醌类化合物,随后醌类物质经过一系列氧化缩合聚合形成褐色产物,从而导致褐变发生。维生素C是常见的抗褐变剂,它可以通过2种不同的机制防止褐变:在没有多酚氧化(Polyphenol oxidase,PPO)底物的情况下,它使PPO不可逆地失活,可能是通过与其活性位点的结合;在存在PPO底物的情况下,维生素C会还原PPO氧化的反应产物,即与氧化形成的醌发生偶合氧化,醌被还原,导致苯酚的再生,从而抑制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