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的石碑为数多,它们多立于之前,中轴线的两侧。碑上多刻记与寺庙有关的事迹,包括寺庙性质、建庙过程、寺庙兴衰等等。有的寺庙由于历史悠久,记载这些内容的石碑数量增多。例如山东泰山下岱庙是历代帝王祭拜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传说开始于秦汉,如今庙内建筑虽然多为明、清两代所建,但自古留下的石碑却多达150余座。其中有珍贵的泰山秦碑,刻有唐代诗人杜甫名诗“望岳诗”的“望岳碑”等。
石碑是立在宫殿、陵墓或寺庙中记事的石块。一般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常见雕刻石材,有花岗岩、青石、汉白玉等石材。石碑既有记事、记人的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具有记载历史的价值。由于书写文字的纸张、布绢以及早期的竹简、木简都没有石材坚实,所以尽管石碑文字不可能长而全,但它仍具有验证和补充历史的重要作用。
石碑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竖石。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碑是立在宫殿、陵墓或寺庙中记事的石块。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
1、碑首早期有圆首形和尖首形两种。这大约与周代琬圭和琰圭两种礼玉有关。自魏晋以后碑首逐渐发展成盘蝻纹装饰浮雕。
2、碑身是碑的主体部分。一般是竖长方形的巨石。碑的正面叫“碑阳”。以刻文字为主。古代刻碑的通例是碑额为标题。采用隶书体。称为“题额”;采用篆书体的。称为“篆额”。碑的背面叫“碑阴”。
3、碑座是安放碑身的石座,称为“趺”。早期的趺座为简单的长方形,四面各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
传统立碑
从古至今,人们偏爱立碑居多,这种墓碑几乎占据了中国现存墓碑总量的百分八十以上。这种碑型的造型为长方形,短边部分为上下,长边部分为左右,在古代,石碑几乎都是这种形状。这种墓碑的好处是拜祭的时候可以很好地看清碑文上面的文字;并且古人讲究高人一头,墓碑如果高一些,身份地位也会比较高。传统立碑仍然是许多人的选择,也是人们容易接受的碑型。
卧碑
卧碑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睡卧姿势的墓碑,就是墓碑的背面和地面贴合。墓碑的正面朝向天空,这种墓碑往往石板厚度会比较厚。卧碑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为平卧碑,斜卧碑,异形卧碑。卧碑由传统立碑演变而来,只有立碑底座的部分,将其卧放在地面上,故称为卧碑,卧碑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睡卧姿势的墓碑,就是墓碑的背面和地面贴合。墓碑的正面朝向天空,这种墓碑往往石板厚度会比较厚。有碑文镌刻其上。
石碑的大小形状
立的石碑大小也是有讲究的,过大过小都不宜,一般大小范围是低不过腹,高不过颈,直观并不是越大越高就越好的。墓碑形状,一般来说是长方形的。但是现在也有追求美感,兴起艺术墓碑的,造型多样,不管用哪种碑形,不能太窄或是太宽,好是能够配合墓地大小来定,要看上去很协调匹配,不能看上去很突兀。
墓碑墓群所选用的石材讲究纯度、耐久、防腐蚀防风化无裂痕,在室外放置是否能风吹日晒。花岗岩大理石,作为一种颗粒状的天然石材,无疑满足了以上各种要求。
在以前古代人都喜欢用纯白色的汉白玉大理石制作花岗岩,因为纯洁无暇,素雅。然而时间证明了这种材料制作的墓碑实在是相对不适应在外面,因为汉白玉相对密度较小,在风吹雨淋中放置时间长后容易被氧化,表面易发黑,严重时会有被腐蚀表面。现在随着各地新品种石材的发现,具有高硬度和亮度的花岗岩大理石逐渐代替了这种汉白玉墓碑,并且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追求。在这些花岗岩墓碑中,红色代表着墓葬主人的尊贵及其火红的年华;芝麻白的套墓则代表着墓葬主人淡雅、绚烂的一生;在国内常用的山西黑墓碑象征着庄严、肃穆、对逝去故人的深切缅怀。
现在社会上常用的墓碑一般都是由石材加工制作而成的。也有一些偏胖或者购买力较弱又有墓碑需求的人,则通常用沙子和水泥、石灰组成的砂浆,制作成墓碑的造型,并在砂浆硬化之前刻上死者的名字,就是这样的墓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足了大部分人们对于墓碑的消费需求。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墓碑的制作方式已经演变成当前主流的使用石材雕刻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