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佛像其实在中国早期的寺院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地方,基本上也都有更多的应用石雕佛像具有印度或者是西域的风格,而且整个石雕佛像从表面上来看,面相丰盈肢体肥壮表现庄严,甚至到东晋以来中国的石雕佛像也已经出现了雏形,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得到了更多皇帝的支持,中国的佛教艺术发展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繁盛的发展时期,佛教的风格转向了更多秀古的佛像,而且充满了一种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石雕佛像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对各种雕刻佛像艺术便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当我们走进寺庙,遁入佛门风光,不仅能听到晨钟暮鼓,还能看到各种形态各异的石雕佛像。供奉在寺院中的石雕佛像不仅形态不一,而且规格大小也各不相同;有的石雕佛像高大挺拔,有的石雕佛像则小巧细致。
佛语说:佛本无相,一切归于大自在,心中无佛,佛何在?心中有佛,佛何在?佛本是一执念,我心既我佛,佛者,自然也。即佛本无相,以众生为相也。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石雕佛像,实际上很多是依据人们对神佛菩萨的理解而创作出来的。石雕佛像的造像依据是佛教教义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佛教文化中,佛像是一种神圣的存在,代表着智慧和慈悲。在雕刻佛像时,会根据佛教的教义和传统文化来设计其外貌和造型,以表达佛像所代表的意义。
石雕是一种具有空间感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在生活中有许多随处可见的石雕艺术作品,例如摆放在城市公园里的抽象石雕,或是摆放在场所门口的神兽石雕,亦或是摆放在寺庙内的佛像石雕等等;都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形式。常常有人认为石雕佛像和人像雕塑是一样的概念,其实不然,二者不论在创作手法还是在创作意义上都有着天壤之别。
石雕佛像也正是从唐朝以后开始兴起的,唐朝刚开国的时候,刚刚经历了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等等乱世,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后来人们寄希望于有人来拯救他们。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寄托,佛教文化才发展得特别迅速;于是佛教文化从唐朝开始就进入了快速萌芽期。当时的人们忍受着饥荒,个个瘦弱病残,当人们看到白胖圆润的人都会心生自卑,而表现出十分羡慕的情绪。
因此,自唐朝开始后,寺庙石雕佛像多以胖为美,石雕观音菩萨像也从这个时期开始变得身材丰满富态,表情庄严慈悲。同时,这一时期的寺庙寺庙佛像还有很多细节,他们更注重一些实用性,摒弃了一些并不常用的佛像,大多以一些主佛为雕刻对象,常见的有石雕如来佛、石雕观音、石雕释迦摩尼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