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山水人物四条屏
长80.5cm,宽19cm,尺幅。构图相仿,兼用高远与深远之法布局。远景奇峰高耸,云气弥漫,山头渐次隐去,视野尽处朦胧可见山峦微伏,虚实相生。中景汀洲斜插江心,茅屋间间傍岸而建,宝塔矗立,飞流直泻,枝干旁逸,曲径通幽。近景所绘景物为丰富,茂树丰林间,或是行旅拄杖过桥,或是渔翁垂钩钓,或是僧人轻叩柴扉,水面平阔,小溪淙淙。山石多以短披麻皴表现,质感强烈,逼真酷肖。设色以翠绿为主,兼施嫩绿、赭石,色泽浓淡相间,随类赋彩,层次分明。每条瓷板的画面空白处各题五言律诗一首,分别为:
(一)江村图一幅,傍岸敞柴扉。日向烟波堕,霞随野鹭飞。
停竿收晚景,晒网趁斜晖。遥见汀洲畔,渔翁沽酒归。
平山草堂主人汪野亭写意。钤“平山”朱文印。
(二)敲钟何处是,古寺晚来天。袅袅流余韵,苍苍横暮烟。
夕阳三□□,孤杵一声□。美僧归处,门推夜月前。
传芳居士野亭汪平作于珠山客次。钤“野亭之印”朱文印。
(三)入望江分明,天涯一棹横。云低觉帆重,潮长识舟轻。
但辨苍茫影,微闻款乃声。心疑故人到,荡桨欲相迎。
野亭汪平仿洗霞轩诗稿潇湘八景之一于西窗精舍。
钤“汪平”白文印、“野亭”朱文印。
(四)岸阔暮天苍,寥空雁数行。阵方横楚岫,声已下衡阳。
滩畔留斜照,芦中叫晓霜。琴心应可谱,烟水正茫茫。
颂云总座指正。翥山野亭汪平写。
钤“老平”朱文印、“汪印”朱文印。
民国二十六年春月旧属林抚民谨赠。
钤“林印”朱文印。
由题款可知,此四条屏瓷板是曾任景德镇浮梁县长的林抚民请汪野亭为程潜将军绘制的。程潜(1882-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陆军上将。1949年8月与陈明仁将军一起率官兵起义,为和平解放长沙立下殊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委员、副委员长、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等要职。民国二十六年为1937年,其时程潜正任国民军事参谋本部参谋总长,故林抚民以“总座”称之。“潇湘八景”之名缘起于北宋度支员外郎宋迪所绘的八幅平远山水画,本泛指江南地区的山水风光,至元代时明确出现了“潇湘八景”的名称,且其所指已专属于湖南地区。数来,八景之名盛传不衰,令人为之心驰神往,历代诗人多所题咏,无数画家泼墨挥毫。由于这一题材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景德镇许多瓷画家也曾据此发挥,各抒情怀,程门、徐仲南等名家皆有成套作品传世。虽然汪野亭所绘既非全部八景又非确指八景,只是根据诗词进行加工创作的一种艺术再现,且其题款中述及之洗霞轩、西窗精舍等处今已难考,但显而易见的是,林抚民请汪野亭绘制此四条屏瓷板送给其湘籍老上司肯定是动了一番心思后的特意为之。程潜将军文才更胜武略,素有儒将之称,一生关心湖南的建设发展,这种诗书画印俱全且文采出众、画艺,又是反映家乡名胜美景的艺术必然迎合其审美品位与需求,从而视若瑰宝,珍同拱璧。
1937年正是汪野亭艺术创作的鼎盛成熟时期,代表了其极富标志性的粉彩青绿山水瓷画的高水平,尺寸如此之巨的汪野亭四条屏瓷板市场极为,堪称大师重笔。
汪野亭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陶瓷艺术家。他的山水画,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他从艺30多年从未离开过景德镇,创作了许多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美作品,受到了世界收藏家的青睐并争相收藏。汪野亭从艺勤奋求进,博采众长以拓宽思路。对历代名作必细读深思,赏其风格,悟其意境,师其内涵。他崇尚宋人山水之严谨, 明沈周之豪放,清王石谷之清丽厚实,心仪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地处赣东北浮梁山区的景德镇及其邻近的祁门、婺源、黄山、乐平的名山古刹,无不留下汪野亭的足迹。他师山师水,集天然意境,构思作画。
墨彩四方·通景山水大笔筒
题识:仲公副师座惠存 庚辰中秋节仿石田老人笔法于珠山心香画室中传芳居士野亭汪平敬赠 携琴访友 翥山野亭汪平写
印文:野亭 老平
底款:平山
民国
备注:附汪平孙签名的收藏证书
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
吕晓涢
受赠者仲公副师座究竟是谁,如今已不可考。也许是抗日将领孙立人。查其年龄与资历,一九四零年他应该做到这样的职位了,且字号中有个仲字,亦被人称作仲公。但其时可称为仲公的副师座应不止他一个,不可妄测,只能存疑。
时隔七十余年,如今捧着这样一件上佳的瓷器,仍能感觉到在那个动乱的岁月,珠山八友之一的瓷绘名家汪野亭以这样一只墨彩山水四方大笔筒相赠于一位戎马倥偬的军人,其间所饱含的将祖国大好河山郑重相托的拳拳之意。
把玩手中这样一只由汪氏精心绘制的墨彩大笔筒,只觉得烟云四壁,墨气纵横,山水无限,大气磅礴,不止养眼,而竟能横生“一生襟抱为谁开”之叹,雄心顿起,意气满怀……若能将它长立于书桌画案,则诗绪飒飒,常浩荡于胸中,文思汩汩,常奔流于笔下,是能让人灵感飞扬之大器者也。幸遇之,幸得之,亦是的缘分。
汪野亭的粉彩山水别开生面,得益于工艺的创新,更得益于艺术的创新。他率先运用“通景山水”章法装饰瓶类制品,开20世纪初景德镇粉彩山水装饰章法的新风。所谓通景,就是将一个画面以一个完整的构图,在圆柱式的器皿上展开,让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的画面。即将山水相连、境气贯通的一个整体画面,布局在各种造型的器皿上,一改以往仅一面饰画,另一面题款,或在锦地开光的斗方中作画的山水装饰故习。自然界山外有山,流水不息,意境万千,乃天设地造的四时景观。“通景”法在表现自然景观时,使观画者冥想“山水源头无觅处,游子信步山水中”的意境。在陶瓷绘画史上,花鸟、图案采用通景法较多,而山水画大多都是在图案开光的小面积上作画。汪野亭的山水画采取山水相连、云雾飘逸等巧妙的连接处理,形成360度的完整构图,没有勉强的连接痕迹。
粉彩·青绿山水通景图赏瓶
自然界山外有山,流水不息,意境万千,乃天设地造的四时景观。此件粉彩山水别开生面,将山水相连、境气贯通,作品任何一面看都是一幅的图画。
“通景山水”自问世至今,已跨越近一个世纪,在景德镇一直为同仁们所沿用。 汪野亭粉彩工艺的成就,还表现于他致力于墨彩山水的工艺变革。传统的墨彩山水,一般用“艳墨”作画,汪野亭另辟蹊径,选用珠明料作画,再加盖雪白。可工细、可奔放、可纯以线描、可多种皴法并用、可染擦浓淡,随心所欲。烧成后,乃见一层淡雅的紫色保护着画面,使画面特别柔和清雅,层次丰富,韵味盎然。他用此新法绘制的墨彩瓷板画《江山胜景图》,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以树一帜的新技法获奖。获奖后,美、日友人慕名来景德镇,盛情邀请他出洋发展,为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扬光大,他毅然婉辞。汪野亭的粉彩工艺变革,丰富了景德镇粉彩山水的时代风格。日寇入侵中国的年月里,景德镇的瓷业日益萧条。无奈于生计,汪野亭只有放下瓷画笔拿起纸画笔,卖画湖口。岂料其改弦易辙日夜兼作,却造就其雨景、雪景山水之功底。他画的雪景笔筒意深,雨景水墨淋漓,气势宏大。纸画面世后,登门求画者不断,在乐平、景德镇、南昌、上海等地流传甚广。
粉彩开光·深林古寺 枫林晓露
由民国瓷器大家、“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烧制的粉彩灯笼尊。这件灯笼尊已被国内瓷器鉴定家耿宝昌收入其主编的《珠山八友》一书(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引人注目的是,这件粉彩灯笼尊是汪野亭在抗战时期为驻江西抗日军官潘汝坤家中寿诞而作。在这件瓷器上,潘汝坤表示了他驱除日寇的决心和无法尽孝的遗憾,他用德至忠至孝感动了瓷器大家汪野亭,使这件祝寿之物工艺更显。
这件灯笼尊高50厘米,直径30厘米,口径和足径分别为20.5厘米和21.8厘米。其周身粉彩,工艺极其细腻。自上而下,变体回纹围绕瓶口,瓶身穿插“寿字”纹、蕉叶纹。在颈部的缠枝花纹之间,是四个小开光:分别是以石和柿子图案取意的“事事如意”、仙鹤、蜻蜓、归隐图,并有汪野亭落款。另外,灯笼尊尊身为四幅大开光作品。其中两幅是山水,一幅为“枫林晓露”。汪野亭有长款:庚辰春月,仿耕烟大意,奉汝坤团长大雅德政,野亭汪平书画。印款为“汪”、“野亭”。另一幅为“深林古寺”,长款为:仿乌目山中人画意,于珠山平山草堂,汪野亭敬绘。印款“平山”。“耕烟”、“乌目山人”都是清代画家王翚的号。王翚临摹宋、元名迹,其山水画在简练中求苍茫。与同时代的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而汪野亭早年就开始临摹“四王”风格,并自成“汪派山水”。其笔力劲爽、设色幽淡明润,意境清雅隽永,具有简洁空灵之美。
四幅开光的另两幅是书法。其中一幅为汪野亭临的一些钟鼎文,尚需识读。而另一幅是一篇行书文章,详细讲述了这件瓷器来历:这件瓷器是一位叫潘汝坤的团长请汪野亭烧制。这一年是1940年,潘团长正在江西东部对日寇作战。潘汝坤深情款款地写道:此时是“白雪满征衣,朔风嘶战马”,每逢佳节倍思亲,况且我正在战场上对敌作战。几年来,转战几个省,却不能与父母尽孝道。后潘汝坤感慨地说:在思家爱国的时候,我更加希望“早驱倭寇”。或许是深感抗日军人忠孝两难全的心情,汪野亭十分动情地投入创作,其工之精,非常少见。在尊的底部,汪野亭仍不厌其繁地又画了四个开光图案,这件灯笼尊可谓名副其实的“满工”。这件灯笼尊的底款为“潘氏珍藏”,是“珠山八友”陶瓷瓶类之大件,实属。
瓷 画 鉴 定
汪野亭的作品早、中、晚期风格各异,特点。早期作品追随程门、金品卿等浅绛彩名家技法,采用“洋彩”画瓷,并逐渐摸索粉彩色料的调配以及使用方法,了用线细密,具浅绛彩风格的早期粉彩山水画;中期作品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洒脱;晚年作品用线粗犷,色彩明快,极显苍古与奔放之势。日前仿汪野亭作品,以其中晚期风格为多,鉴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汪氏山水画构图,以通景法为多。构思完整,布局讲究,画面多是翠峰烟云,路转溪桥,景点连接安排合理,意境别开生面,这种山水通景画法形式,被后继者广为采用。而模仿品是在依形布局上僵硬。因为通景画法的布局,要根据器型转折面的变化而变化,主景与配景的搭配穿插十分讲究,模仿者在认识理解上多有偏差,操作能力上也难以达到汪氏水平。
二是汪氏画山石多用折带皴,用线如折弯的带子,横折层叠构成水边岩石的特有结构,并且渗入斧劈皴的擦笔技巧,主次分明,皴、擦、点、染,形质俱佳,深浓浅淡,湿润华滋,具备石质的重量感。
三是汪氏作品之画面,总是林木葱茏,参差错落,层层密密。其树木画法虽然都出于中国画之传统,但他不曾用夹叶法画树,其点叶之法以圆点、“介”字点、“个”字点为多,聚散疏密,笔迹磊落,呈现出汪氏特有的清丽娟秀。而有些模仿品以夹叶法画树,并将汪氏不曾有的一些中国画传统画法,套用在汪氏的画中,张冠李戴。
四是汪氏山水画画上,一般都配有杖藜芒屩、策驴寻幽、携琴访友的小人物,他都是以墨夹色,以色合墨之笔率意点画,人物概括,高古脱俗,画面动静相生,别有一番意趣。而模仿品总是刻意添加,勾描仔细,僵硬死板,败笔很多。
题 识 印 款
汪野亭早期书法细劲娟秀,中晚期则刚劲丰腴。汪氏作品少长篇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但格式变化较多。
常见落款为:“野亭汪平”、“传芳居士汪野亭”、“野亭汪平画于珠山客次”、“翥山野亭汪平作于珠山客次”、“传芳居士汪野亭于松墨馆”、“垂钓子汪野亭”、“野亭汪平写意”、“翥山汪野亭画”、“翥山野亭汪平写意”等。
常见印款为:“汪平野亭”、“平生”、“平山”、“汪平”、“老平”、“野亭”、“野亭氏”、“平印”、“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