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的草屋手工作坊开始进行着艰苦的创业,“晴天做砖瓦,雨天捏脊兽,丰年在家干,在陕西、山西、甘肃、山东、湖北当砖瓦匠人,手艺传遍中原大地。窑厂经历几沧桑多变自然灾害和战乱,砖瓦业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过数百次的改进,几十代人用辛勤的劳动精心的创作积累了砖瓦业界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日寇侵略十年浩劫砖瓦厂只剩残垣,对古老的窑厂进行技术改造,从原来的手工制造转化为半机械化生产,从传统的土窑更新为推板窑,产品质量得到跨越性提高。
西式琉璃瓦相对于传统琉璃瓦来说,既有以下特点:
防水性:由于西式琉璃瓦表面涂有光亮的釉层,使之不渗水,不积水。
强度高:西式琉璃瓦是在高温下烧制的,达到国家标准,能承受超过人体的体重,并能长时间经得起风吹日晒。
对各种气候的适应性:由于西式琉璃瓦特的低吸水率的特性,使之不仅可以在南部地区使用,尤其适用我国北方寒冷的气候,并且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下保持颜色不变。
适应宁静:由于西式琉璃瓦特的工艺设计,使之具有良好的适应与降低噪音的性质,并且不长苔藓,无需人工护理。
丰富的异性配件:为了使屋顶结构完整美观,西式琉璃瓦带有14种不用的主瓦配件,使建筑更具艺术气息。
颜色选择:西式琉璃瓦的釉面颜色,经过精心配制,可做出各种颜色。并且色泽鲜明,分有光,亚光,无光三种。
琉璃瓦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生产线设备可选用全自动生产线设备生产,也可选用部分机械设备和手工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全自动生产线设备自动化程序高,所需人工较少。采用部分机械设备和手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传统琉璃瓦用生铅釉以铅丹作助熔剂,主要着色剂是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约在850℃—1000℃温度中烧成。生铅釉随色剂含量多少,直接影响釉色深浅变化,可获得层次丰富的色彩。
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到元代时皇宫建筑大规模使用琉璃瓦,明代十三陵与九龙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从传统琉璃瓦演变发展而来的西式琉璃瓦先在日本和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一些国家得到应用,它将筒瓦、板瓦型制合二为一,结构合理,挂装简便,在现代建筑上广泛应用。
古建筑多半采用五颜六色的琉璃瓦,它的烧制工艺与普通瓦不一样,是一种彩色釉质异形瓦。上面有一层釉质,细腻光亮,屋檐的琉璃瓦为彩釉圆筒形。如果去寻幽探古,老建筑上特别是寺庙还可见其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