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笔者次参加IBM中国论坛,当年的主题是“智慧的地球”,对于其中的诸多理念,如智慧的医疗、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食品、智慧的城市等等,很多人都像笔者一样迷惑。
然而十年过去,尽管技术和产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却始终没有跳出“智慧的地球”的框子: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随着智能时代缓缓揭幕,“智慧的地球”所勾勒出的蓝图正在逐渐转化为现实。
——历史上,IBM一直是个前瞻性的企业。从大型主机到PC,从电子商务到智慧的地球,从认知计算、区块链到量子计算。前瞻性的思维、方法论和技术,是让IBM能够在历次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关键要素。
2018年IBM中国论坛,和笔者预想的不同,IBM并未继续将“转型”作为主题,也并未将罗睿兰女士刚刚提出的“智慧商业”直接拿来,而是选择了一个颇具意味的主题:“思无极、行有方、达天下”。
思无极,思想、创新无界限;行有方,有方法、有规矩;有了这两个前提,才能提升竞争力,进而“达天下”。经历过五年艰难转型期的IBM,如今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向前看,加速跑
2013年底,IBM提出了“CAMSS”转型战略,正式开启了转型步伐。2016年初,IBM提出了“认知商业”愿景,开始全面向认知计算和云计算转型。
五年过去,IBM的转型已显成效。今年1月IBM公布的2017年财报显示,IBM终结了连续22个季度的收入下滑,全年营收225亿美元,同比增长4%。
而对于IBM来说更具意义的,是其新兴业务(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安全等业务)已经占到全年总收入的46%,其中云计算业务营收已达170亿美元,体量能够与微软(189亿美元)、亚马逊(175亿美元)相当。
由此,IBM董事长兼CEO罗睿兰曾底气十足的表示,IBM的转型已经完成,到了加速的时候了。
正如笔者在本届IBM中国论坛上所见,对于“转型”的讨论不再是整场论坛的,IBM更乐于分享在科技上的新进展:
密码锚定和区块链、格加密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显微镜、消除AI偏见、量子计算——这是IBM对未来5年内的五大科技预测,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在未来5年将有望被应用到不同的行业领域,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此外,IBM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安全、物联网、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7年,IBM在美国获得9043项专利,连续25年称霸专利榜;发布单原子存储技术;发布每天能为120亿次交易加密的大型主机z14;发布IBM Cloud Private,释放企业防火墙后的价值;发布50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原型…
在这次IBM中国论坛,IBM展现出了全新的风貌,不沉湎过去,不纠结于转型,而是放眼未来,加速奔跑。
坚持“3+3”不动摇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人口多的国家,中国在全球科技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特别在第四次技术革命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市场展现出了全球的活力,成为技术生长的优良土壤,也造就了无限的商机。
在IBM的五年转型中,IBM在中国也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即从“Made for China”到“Made With China”,从过去向中国输出产品和技术,到与中国同创,成为“中国合伙人”。
IBM大区董事长陈黎明正是完成这一转变的操盘手。2015年,从石油BP“跨界”而来的陈黎明提出了IBM大区的“3+3”战略,即三个战略支柱和三个战略支点。
IBM大区董事长陈黎明
三个支柱,是再造核心业务,包括IBM传统硬件、软件、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业务;第二是推进新的成长计划,包括云、大数据、移动、社交、安全、物联网等新业务;第三是
大胆探索尝试,推动认知计算、芯片等科技落地中国;三个战略支点,是信任、第二是人才、第三是简化流程。
在陈黎明执掌IBM大区的三年时间中,“3+3”战略逐渐从口号转变为现实,我们能够看到IBM在中国的一系列变化:将POWER、Informix等核心技术开放给中国合作伙伴;与北京合作,推出“绿色地平线计划”,助力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联合中国合作伙伴,将Watson肿瘤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医院,将认知计算引入中国肿瘤防治之中。
IBM还与沃尔玛、京东以及清华大学共同成立了中国安全食品区块链追溯联盟,旨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全新模型以实现食品跟踪、供应链透明化和可审计功能,保障中国消费者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IBM大区新战略的业务占比到跟全球大致相同,占46%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区在转型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扎实一步”,陈黎明表示。
然而陈黎明并不满足于此,认为“并不能过早乐观”,IBM在中国落实转型仍旧存在着几大挑战:
,从方向上看,IBM在向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安全、区块链、物联网等方向转型,三年前“3+3”战略提出的时候,其实很多东西没法真正去落实。“今天我们再谈这些的时候,实际很多东西正在落地过程当中,当然落地过程可能有一些波折,这很正常,重要的是朝着这个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第二,IBM面临的挑战也发生了变化,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如今中国的竞争业态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本土企业成长迅速,很多领域可以和IBM形成正面竞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调整我们的思路,如何能够扬长避短、逢山劈路、逢水搭桥,才能走向彼岸”,陈黎明说。
第三,政策环境和过去不同。如今,随着本土企业的成长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外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受到挑战。但陈黎明坚信,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而IBM在中国市场扎根的信心是坚定不移的。
针对这些变化,陈黎明表示,“3+3”战略依然是IBM大区未来发展的指导性战略,但IBM会对经历三年的“3+3”战略重新评估,进入“刷新阶段”,要注入新的元素,增加新的内容。
“我始终认为,叫什么口号不重要,关键是做什么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快速跑,胆子要大一点、想法要多一点、思路要广一点、步子要快一点”,陈黎明说。
传统企业逆袭,好风凭借力
IBM用五年时间走出泥沼,转型已显成效。然而在笔者看来,未来的几年对于IBM来说却更加关键。
正如陈黎明所言,当前中国的竞争业态和过去已经截然不同,互联网催生了BAT这样的新,也孵化了大量垂直领域的创新企业。如今,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经伸入IBM所擅长的传统行业和企业级市场,那么在未来的这场交锋中,IBM是否会有胜算?
在陈黎明看来,互联网企业进军传统行业,恰恰证明了传统行业依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因为无论做互联网也好,做云也好,做其他也好,归根到底要跟业务场景相结合,和业务场景没有结合,那就是无米之炊。”
今年,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了针对全球超过12500名企业高管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下一波颠覆性创新将由市场传统企业引导,这将对新公司和数字化企业构成挑战。该研究表明,72%受访的企业高管声称,传统企业而非新公司将在其行业中处于地位。
一年前,人们仍普遍认为,大型成熟企业始终处于守势,全球传统企业正面临被初创企业和数字化挑战者瓦解和取而代之的风险。然而,这一阶段正在走向尾声。
陈黎明指出,行业经验正在变得更加具有价值。“传统的,一旦它们被数字化武装,被新科技武装,他们的竞争优势不是一般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撼动的。就企业而言,只要它愿意创新、愿意拥抱新科技,他们在行业的地位一定更加稳固,不是被颠覆者,而是者。”
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深入,传统企业正在逆袭,这给一直专注于企业级市场的IBM带来了新的机遇。
陈黎明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商业创新不断加速,我们将进入“Watson定律”时代,迎来继半导体和PC、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指数级增长。善于运用数字化智能技术,拥有指数级学习能力的智慧型企业将在这个时代占机,甚至逆袭成为下一个行业。
在互联网的喧嚣中,我们经常听到“下半场”这个比喻。按照这个比喻,如今传统企业级市场亦已进入“下半场”,IBM这头有着积累、技术且有着深厚行业认知的大象,或将以更加轻快的步伐,成为“下半场”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