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由北美农大集团与中国农科院针对各种作物纹枯病而研发一种治疗快、传导快、双重营养产品,对作物一秒钟杀菌,3秒钟补充营养,10分钟传导在作物各个部位,其效果是同类普通产品的3-5倍,使作物重复治疗,快速吸收营养,治疗率达到98%以上。
【性能特点】
本品具有内部保护、外部治疗、铲除和快速补充营养四重功效,可抑制病菌细胞膜的形成,减少孢子囊形成和流动孢子数量,快速治疗、快速补充营养、可在作物表面形成均匀细致的保护膜、治疗膜、营养膜,耐雨水冲刷,雨前喷药,雨后可进行两次成膜覆盖作物表面,对作物进行治疗和保护,快速吸收营养,使作物健壮生长。本品对蔬菜、瓜果、果树、粮食作物的各种纹枯病有。
【使用方法】
叶面喷施:每袋兑水15-20kg,纹枯病特严重时,两袋兑水15-20kg,稀释倍数800-1000倍,均匀喷施在作物叶片正反面。
【适用对象】蔬菜、瓜果、果树、花卉、烟草、中药材、榛子、园林、粮食作物等。
产品规格:50g*2袋*60盒/箱
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水稻发生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的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常见于水稻、小麦、谷子等禾本科植物。
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平方米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适。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盛。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
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该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
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
(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2)药剂防治 以保护稻株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