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溃疡病具有如下发生规律和特点:
1.结果多的树、老树、弱树易上病,树势弱了,树体储备营养不足,抗逆性差,易被病菌侵染上病。
2.长期施用化肥,尤其是偏施氮肥,枝条徒长旺长,细胞壁变薄,果实、叶子等器官组织柔软,容易产生机械伤口,被病原菌侵染。
3、雨量的多少与病害的流行有直接相关。当温度在20-36℃时,病菌的成功侵染取决于组织表面保持20分钟以上的水湿。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病害发生严重。一年可发生3个高峰期。春梢发病高峰期在5月上旬,夏梢发病高峰期在6月下旬,秋梢发病高峰期在9月下旬。
4、存在伤口或者气孔较大利于发病,溃疡病菌一般只侵入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对刚抽出来的嫩梢、嫩叶、刚谢花后的幼果,以及老熟了的组织不侵染或很少侵染。肥料施用时间不当,施用过量,抽发的徒长枝容易感病,主要是徒长枝上叶片气孔大,代谢强,易遭病菌入侵。
5、果园通风透光发病轻,具有一定坡度、高度、透风果园发病轻,这主要是通风透气有利于水分蒸发,叶面湿气小,不利于溃疡病的发生。定杆高有利于果园通风透气,溃疡病发病轻,也是一样的道理。
6、用药不当加重病害。部分果农用药次数虽然多,但是因为药剂选用不当,溃疡病年年治,年年上,造成恶性循环。再加上人为操作不当,也可能造成细菌传染、扩散。
柑橘溃疡病菌属于弱寄生病菌,病菌如不与病组织结合,仅能在自然中存活14-56天。但是一旦染病,如果无法寄生在细胞内的致病菌,感染树将终身带毒,条件合适必然发作。种前进行苗木消毒是关键!
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发病,且夏稍发病显著秋稍和春稍。且此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生严重。该细菌的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但也能耐干燥,故在自然条件下,病菌在寄主组织内可存活数月。病菌潜伏在病组织内越冬,尤其是秋稍上的病斑为其主要越冬场所。第二年春天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病斑处溢出菌脓,借风雨、昆虫和枝叶接触传播到嫩稍、嫩叶及幼果上,若这些幼嫩组织上有水分,20分钟病菌便能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植物体内的细胞内。 柑橘溃疡病病害症状
植物叶片上先出现针头大小的浓黄色油渍状圆斑,接着叶片正反面隆起,呈海绵状,随后病部中央破裂,木栓化,呈灰白色火山口状。病斑多为近圆形,常有轮纹或螺纹状,周围有一暗褐色油腻状外圈和黄色晕环。果实和枝梢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但病斑的木栓化程度更为严重,山口状开裂更为显著,枝梢受害以夏梢严重,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枝梢枯死。
柑橘溃疡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基于柑橘溃疡病是杆状细菌引起的病状。一般分为两种传播途径:
一种是近距离传播,病原细菌会凭借着风、雨、昆虫以及枝叶交接处从柑橘树的伤口、气孔和皮孔等处浸入而短距离传播。
二是远距离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杆状细菌借助苗木、树枝及柑橘果实实施传播的。夏、秋梢发病重,春梢较轻。刚抽发的嫩梢叶和刚形成的幼果,其气孔还未形成,病菌不能入侵。
柑橘溃疡病为细菌性病害,病菌传播快且发病后不易控制,特别是7、8月多雨季
节发病重。所以柑橘溃疡病重在早防、重防、重治,在每次抽梢期、花前花后、幼果期、
雨前、台风来临前后都要及时用药早防、重防,可以提前杀死树体内潜藏的病原菌,降
低病原菌基数,修复伤口,切断病菌侵染的途径。发病严重时,可提高中草药制剂的用
药浓度,连续用药重治,及时把溃疡病控制住不再继续蔓延,症状轻的病斑逐渐干疤,
新梢无溃疡。还可为树体补充多糖、多肽、氨基酸等高能量物质及钙、镁、锌、硼等中
微量元素,使果实表皮细胞密实,增加植物表层组织的蜡质层厚度,增强树体抗逆性。
黄化树用药灌根促进根系再生,促发新根,及时补充营养,让根系更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