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叶片或果实上出现白色粉末一般是染上了白粉病,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白色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病原菌逐渐漫延扩展,严重时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和花蕾受侵害后,花萼萎蔫,授粉不良,幼果被菌丝包裹,不能正常膨大而干枯。果实后期受害时,果面裹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严重时整个果实如同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病菌借助气流或雨水扩散蔓延,以分生孢子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保护地草莓的发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与10下旬至12月。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的加重发生
如何减少白粉病的发病。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
二是清理棚内或田间的上茬草莓植株和各种杂草后再定植。
三是不要过量使用氮肥,栽植密度不要过大,果农之间尽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为传播。
四是发现病枝、病果,要尽早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装进塑料袋烧毁或深埋。
五是采用硫磺熏蒸技术。
六是白粉病化学防治可用用青枯灌点灵90倍(浓度可调控在60-150倍)+大蒜精油1000倍喷雾1次,第三天、第五天用青枯灌点灵90倍(浓度在60-150倍之间即可)生物菌剂300倍+叶满600倍各喷雾1次。中草药杀菌剂可高浓度、连续使用,且无抗药性,可以连用一下将病害快速控制住。 而且传导快、易吸收,作物可直接吸收并参与作物的营养循环,且在此过程中杀灭潜藏在维管束内部的病菌。病情严重可复灰配腐苯醚甲环唑等化学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