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预约制的灯光节虽然依旧人头攒动,但秩序井然。
刘恬
实际上,今年不仅增加了网上预约制度,还只设置两个入口通道,其它路口实施“只出不进”管制措施,以会场秩序;同时增加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疏导等。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依然不足。
,由于对只有一个入口的公开提醒不足,提前量不够,大量游客并不能快速找到入口,而是一次次在花城广场周边入口挨个“试错”。“如果满大街都有提示,短信、均有发送相关信息,就不会造成类似的混乱。”暨南大学大二学生小刘说,“点开灯光节公众号的‘游玩攻略’,显示的居然还是2017年的信息。”
第二,现场指引需更明显。相比广州灯光节主要依靠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指引,里昂灯光节游览区所有的路灯以及其他功能性照明均带上了临时性的“红罩子”,变身指示灯,游客只要看着红色光引导,就能找到观赏区,而每一处大型灯光表演结束,均会在建筑上投影出大幅的退场方向,引导人流快速疏散。
第三,交通疏导应更人性化。不少参加了开幕式的市民指出,当天地铁“飞站”,珠江新城附近的公交站点取消,主办方又没有提供接驳巴士,出租车和网约车一车难求,使人在花城广场的他们形同陷入“孤岛”。
举办灯光节有利于宣传广州,拉动产业发展,提高人们文化娱乐生活水平,是值得去做的,但在做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改进安全、交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既然无法依靠公共交通,就应实时监控当天人流情况,提供接驳车辆;拉长活动时间,同时也延长宣传周期,以减少人流量集中出现;加强网上预约服务,会场观看攻略以及注意事项让市民提前了解,使观看更加有序。“灯光艺术作品一年比一年炫目,但只有服务更人性化,才会让市民真正体验到灯光节的乐趣。”
人流量超出负荷时,灯光节采取了“熄灯”叫停的办法,这是否能说明主办方有风险管控的预案机制?
对此,韦小鸿说,,灯光节晚上,花城广场人员非常密集,疏散难度大,在这样一个紧密的空间内,从风险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风险是非常大。“风险源包括电力安全、人员疏散、刑事案件出现等。”他说,对于这些风险,要提前做好风险预案,还需要做人员疏散的演习。
其次是如果风险出现,要能够及时地响应,包括主办方、公安、等各方面要能够良好地联动,而不能只是仅靠单方面的力量。
“灯光节那天花城广场人流涌动,无法及时疏散,这可能暴露出主办方对风险预估偏低了,而且没有良好的响应措施,快速疏散人群。”韦小鸿说。
“人实在太多,有安全隐患,让灯光节喊停也是一种应急预案。”胡刚也表示,但如果把应急预案做在前面,提前预判会存在哪些风险,然后采取措施,主办方的处境会主动很多。
此外,有学者指出,日常大型集会的安全演习也要列入城市管理的常态中,这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城市管理智能化和风险管理意识的体现。
例如临近的香港,平时会对民众给予必要的风险告知和人群疏散培训演练。在大型集会活动时,主办方都会进行人流量的评估,事先执行必要的限流措施,并划定责任田让每片区域都有专人维护,还有医疗人员配备及民安队支援等。
“不少城市的经验都提醒了我们,事前的风险预判及防御措施,是一场活动正常举办的前提,同时也是城市智慧和现代化所的管理思维。”韦小鸿说,希望灯光节能越办越灿烂,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张绚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