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所谓的密要、诀窍、绝招、经典都不具有概括性、典型性、指导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其说法的本身也许是真实而正确的,但却具有特性甚至性,其经验和过程均不可重复和复制。也就是说此对而彼错、此正而彼误、此通而彼滞,看似头头是道的理论和说法在实践中却并不能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前后照应,而是四处碰壁、一塌糊涂。这充分说明,前面所有关于古玩鉴定的理论探讨和工作实践都统统停留在浅表化、个性化、具体化的肤浅阶段,距离抽象化、典型化、概括化、真理化的实质性阶段还有相当遥远的空间和差距。
面对纷繁复杂的古玩传统和现实情况,没有一个人能以简单的理论化、理想化来甄别鉴定,也没有一个人凭一己之学做到一票否决或一票肯定。文玩背后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祖先、祖辈们创造的人文文明。一件古董,它的背后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代表不仅仅是中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更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作为学者研究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作为鉴定自然要求自己的职业操守,在浩瀚的文玩市场里寻得真宝,担当着保护真宝贝的义务和责任,发掘历史、传承文明、保护市场、发扬收藏人爱宝护宝的精神。
古董是在明代才流行这个词的,也有叫“骨董”的,古人留下的精华,骨,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尸体腐烂了,只剩下骨架,自然是精华;董,则是弄懂和学习古人留下的精华。
什么是文物?
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古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特质集中地表现在两点:
一点是古,具有历史重负的沧桑感,往往这些东西,是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好见证;
一点是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艺术性。
国家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对于非国宝级的文物,鼓励“藏宝于民”,并且允许民间依法流通,这为民间收藏事业的发展和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兴起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