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覆烧外,宋代汝窑裹足支烧的方法也很特,如故宫旧藏的宋汝窑天青釉盘,盘的型体古朴端庄,盘底撇足,裹足支烧,底部有五个细小芝麻状的支烧痕,撇足的弧度和底足施釉的厚度非常到位,充分表现出宋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巧,是宋汝官窑瓷器的代表作。现代仿品比较多见,但有的仿品胎体过厚或撇足施釉过厚,支钉痕粗,没有汝窑撇足的弧度;也有的仿品胎体薄,撇足弧度较大,施釉又过薄,可见宋汝官窑圆器的底足工艺是很难仿制的。
清雍正 天蓝釉琮式环耳瓶
古瓷器底足鉴定之“敲底”“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古瓷器底足鉴定:晋越窑 底部垫烧痕唐 越窑 底部垫烧痕唐 长沙窑 底部刮痕唐 洪州窑 底部刮痕唐 五代 邢窑 玉璧底宋 湖田窑 底部垫烧痕元 底部乳丁元 挖底旋明 跳刀 乳丁明 垫沙 糊米底明 粘沙明 跳刀痕清 康熙 缩釉见胎骨
仿品造型失去古物风格
这是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的古代人们的哲学、美学、以及文化差异是的、无法重合的,因此,仿古作假品无论怎样的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瓷造型特点,也必然会留下仿造者的时代烙印,都会有蛛丝马迹留给辨伪者的。
仿品无使用后的光滑感(经常说的包浆)
古陶瓷真品大都经理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在表面上均留有很自然的包浆,还有不太强也不太弱令人非常舒适的光滑感,仿古作为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上手把玩,是没有上述古瓷器的光滑感的,人工作旧的仿古作伪瓷器,其光滑陈旧感是非常不自然的,且有一些是可以看出是人古陶瓷真品大都经理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在表面上均留有很自然的包浆,还有不太强也不太弱令人非常舒适的光滑感,仿古作为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上手把玩,是没有上述古瓷器的光滑感的,人工作旧的仿古作伪瓷器,其光滑陈旧感是非常不自然的,且有一些是可以看出是人工做为的痕迹。
同一瓷器有两件以上甚至大量(令人非常怀疑)
古代留下来的陶瓷数量是有限的,而仿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生产,所以只要看到同一品种的瓷器有多件相同的出现在市场,这时候,藏家们就要谨慎小心了。
仿品胎体过重或过轻
仿品因为时代用料的不同,与真品所用的胎料更加是不同,所以,在这一方面,跟真品是不可能相同的,现代的造假古瓷作伪者,都是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分析真品的胎、釉的成分、配方,以及模拟古瓷的烧成窑炉气氛,乃至仿造古代窑炉等,所仿的古瓷器在胎、釉的手感,外观上几乎可以乱真,不易辨别真伪,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重量这一方面去突破,还有一点就是,清中期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原因,非常掂手,也就是重量比较大,而清中期以后包括现代的新瓷,胎质都是比较疏松,有的胎虽然厚,但是拿在手里缺失轻飘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