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夹戏”时期。1938年,云南农民救亡灯剧团解散,花灯艺人熊介臣在昆明、玉溪一带教灯、唱灯。1946年熊介臣在昆明庆云茶室连唱三天花灯,受到欢迎,该茶室随后改为花灯园子,成为云南个花灯剧场,从此形成固定的职业班社。为适应职业演出的需要,花灯艺人开始大量移植滇剧剧目,如《四下河南》、《滴水珠》、《痣》、《狸猫换太子》、《红灯记》、《纱灯记》等,同时进一步学习吸收滇剧的表演程式、服装道具、舞台装置等。这种以花灯曲调唱滇剧剧目的方式,时称“灯夹戏”。
花灯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不同品种的花灯,其用材、制作过程均有差异。但从共性方面概括起来,其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构思、扎胚、装裱、装饰、组装几个环节。
构思:
潮州花灯是以灯屏(展现一定历史人物故事场景的花灯)为主干,辅以节日喜庆、祭祀等活动所挂饰物为补充的、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作品可以是人物、山水,也可以是花鸟虫鱼,甚至是居家日用品,几乎是世间万物皆可入灯。其构思一般由艺术修养的艺人承担。其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历史的文化积淀。由于其并没有图纸、文字记载,全靠艺人们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发展起来的。花灯的规格,造型并没有固定的格式,由艺人根据需要创作。创作过程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新创意,适应各种需求对象的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品的构思这一环节,是整个花灯制作过程的关键, 这就要求构思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高超的技巧。
扎胚:
扎胚是花灯制作工艺实施的开始。是作品的基本骨架。旧时用竹片制作,后来改用铅线,更有利于其形状的稳固。用竹片制作花灯,其竹片选用特定的竹种,潮汕人称为“妙儿竹”。这种竹子比较柔韧、富有弹性,不易变形。制作时,艺人们将整根竹子劈成一根根大小一致、粗细均匀的竹片,把作品分解成几个主要的几何形体:或圆、或方、或锥、或棱。用竹片扎成其外部框架,再拼合起来,构成作品的整体形态。用来扎紧竹片的接合部分的是丝纸。将丝纸载成条状,搓成纸绳,利用丝纸的柔韧,使扎口牢固。改用铅线扎胚是花灯艺人的创新。使花灯胚的扎制更方便,弥补了竹片弯曲、折角上的局限。更奇妙的是,用铅线扎胚不用焊接,同样用丝纸绳扎制而又牢固非常。我们不能不对艺人们的智慧由衷地赞叹。
装饰:
装饰的材料主要有饰线、绣片、珠片、花纸等装饰物。饰线可以是纱织的,也可以用花纸裁成线状,其功能是用来掩饰裱面时留下的接缝,同时起到美化的作用,使作品更显华丽。绣片,主要用在灯屏上人物的衣饰方面。通常雇请潮绣匠人绣出龙凤、神兽、花鸟等绣品,根据需要粘贴于人物的袍鞋之上。它有一定的规矩,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而贴上相应的图案,是人物身份的象征。珠片、花纸等饰物通常用于装饰、补白作用,使作品表现出和谐的美感。
花灯,是普遍存在于整个中国的。主要是汉族地区为盛。元宵,是中国人的节日。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时,各地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而花灯,在闹元宵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地域的不同,习俗的差异,思想文化内涵的差别,各地花灯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要想详尽的区分,困难很大。如果从大致上去划分,可分为南北二派,大体上以长江流域为界。北方花灯充满阳刚之气,像哈尔滨的冰灯,城楼上的大灯笼,都很有气势。他们讲究线条之美,追求高大、雄伟。这与北方汉子粗犷、豪爽有关。而南方人的特点是感情细腻,追求的是尽善尽美,吴侬细语的特性在花灯的表现形式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精雕细刻,精巧细腻,追求,生动逼真。如苏州秦淮河上夜晚的荷花灯,盏盏花灯摇曳于江水之上,诗人墨客划船于其中,或放歌,或唱和,多美的一幅画境。潮州花灯当属南派,在人物刻划上,花灯造型上追求的都是之美,细节刻划上追求形象逼真。
2012年,广东省兴宁市获评为“中国花灯之乡”。
鸟儿它是自由的,昆虫也是自由的,因为他们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本次花灯的出现较多的事物就是带有翅膀的花灯,他们向往自由,想要飞的更高。一进入到园内,穿过用蝴蝶花灯制作的通道时,仿佛自己也在空中翱翔着,来到天空世界,正前方有一展立体的翅膀花灯,游客站上去拍照就好像长出灵活的翅膀一般,可以与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的翱翔,有蝴蝶花灯的陪同和凤凰的,节日花灯,本次的花灯抓住了对现代年轻人的喜好而打造,花灯,也深受游客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