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起源于唐代,因窑以地名,故称为钧窑(其窑址位于今河南禹州)。在北宋初年,钧窑开始创烧,并逐渐发展成为北方青瓷系统中的重要窑口。北宋徽宗时期,钧窑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宫廷在禹州市城北隅设立了御用的钧瓷“官窑”,钧窑由此成为宋代五大官窑之一。金、元时期,钧窑瓷器在中国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与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原料与成型:钧瓷以黏土、长石、石英等为坯料,多样矿物质成分为釉料烧制而成。传统钧瓷烧制需经配料、成型、上釉等七十二道工序。在现代生产中,钧瓷烧制一般需经加工、造型、制模、成型、素烧、上釉、釉烧、检选八道工序。
釉色变化:钧窑瓷器以窑变著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釉色主要有玫瑰紫、月白釉、天蓝釉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钧窑的窑变釉是釉与火碰撞产生的艺术釉,它打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了我国窑变釉瓷器的先河。
自然形成:钧瓷的釉色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的,故有“钧瓷”的说法。
香灰胎与乳浊釉:钧瓷的瓷胎为香灰胎,胎体厚重。其釉是一种乳浊釉,釉层肥厚,釉面有开片,釉面匀净,釉色光亮莹润。
特征纹理:钧瓷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为“蚯蚓走泥纹”。这是由于钧釉的釉层很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裂罅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