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二种:一种是近代从西欧传入的雕塑的制作方法;另一种采用我国传统泥塑制作方法。
从西欧传入雕塑的制作方法是:先要有一个雕塑铁架子,架子根据塑像的姿态、形体的比例大小,而决定内部骨架的形状;在骨架四周扎上若干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将泥巴相联成为一个整体,不至于塌落,便于塑造。架子做好后,根据预先做好的泥巴构图进行放大塑造。圆雕是立体的,要有一个整体观念。
它的制作程序大体是这样的:步,根据神佛的题材、大小、动态、先搭好木制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麦秸以增大体积,再用谷壳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压紧、糊牢;第二步,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样子再加细泥(细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态充分刻画出来;第三步,等泥塑全干透后产生大小许多裂缝,再加以修补;第四步,等泥巴干透后,把表面打磨光洁,然后用胶水裱上一层棉纸,并加以压磨,使表面一层更平正、细致、坚固,再涂上一层白粉(白粉加胶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体上,根据人物的需要上各种颜色,待全部颜色上好后,再涂上一层油,以保护彩色的鲜艳,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雕塑
佛教雕塑:佛教在隋唐达到了全盛,建寺造像之风遍及全国。唐代的佛教造像数量非常之大,主要还是体现在石窟、摩崖石刻方面。
隋代的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处。其人物造型上普遍较前代更为健硕,体态丰满。但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弱点,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显的在结构和比例上不够合理,如莫高窟的 427 窟的隋代菩萨像。
佛像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国制作佛像常用来放在寺庙中供奉,中国各尊佛像的形态,容貌都属于那种宁静,祥和,庄严的,中国是佛教大国,中国的佛像一般都是金铜色的,预示着真诚的信仰,材质一般都是石材,如天下的龙门石窟,因此也叫做石雕佛像。
如今,佛像收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收藏体系,随着人们对佛教的认知加深,已经不再满足于购买一个简单佛像,唐卡、香炉等的购买也有所提高。佛像市场的火热也促进了其他佛教用品的行情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们对佛教文化认识的提高。王冬告诉记者:以前人们都认为佛像只要是尺寸越大那么其市场价格就会越高,从近几年来看,这种趋势已经不明显,佛像价值的体现并非取决于其尺寸大小,而是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所决定。一些尺寸小的佛像的价格甚至要尺寸庞大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