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禁忌
一忌不懂装懂,长期当外行
了解掌握一定的钱币知识是钱币收藏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隔行如隔山,如果你对钱币常识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就犹如盲人摸象,在收藏过程中就会常交“学费”,上当受骗花冤枉钱。这就需要钱币收藏者不断学习有关钱币知识,提高钱币鉴赏能力,了解和熟悉历代钱币的形制、材质和钱文书体的变化,并知晓古今钱币造假制假的种种手法,发现假币的种种破绽。这些经验的获得,一是向书本学,购买有关钱币方面的书籍资料。二是从实践中学,多接触钱币实物,细心揣摩,进行分析比较和把握。三是要向请教。四是经常与藏友交流,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忌头脑发热,感情冲动
购买古钱币一看真假;二看品相;三问价格。要学习掌握购买钱币的交易技巧,在钱币市场或金店内发现自己喜欢的藏品,不要喜形于色,直奔目标,不惜重金买下。而是暗中观察,不动声色,迂回接近,不妨先探问其他钱币的价格,以分散卖者的注意力,然后不经意询问价格,故意把它说得一文不值,俗曰:褒贬是买家,把价格侃到低时再成交。
忌受挫后偃旗息鼓
钱币市场充满诱惑和风险。是收藏假币赝品的风险。初涉收藏者买入假币赝品不足为奇,就连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钱币造假古今有之,特别是价格昂贵的钱品赝品更是防不胜防。其次是价格风险。如1997年香港回归时,正逢钱币市场炒作,钱币市场诠释了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话,从而加大了收藏者的投资冲动,不惜在高位接盘,当时200多元的香港回归普通流通纪念币(两枚面值20元),市场价仅21元。收藏者如不慎买入假币赝品或遭受价格暴跌的打击,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是要加强学习,认真汲取经验教训,总结摸索钱币市场的运作规律,趋利避害,做一名成熟、理性的投资者。
所谓GEM UNC,即国人所说的绝品,是国外评级公司对于纸币品相的一种等级称谓。品相之于纸钞如同生命,关系到纸钞鉴赏效果的大化和未来保值增值的大化。所以,只要以流通时间、发行时间、品种等诸多方面为前提,追求品相永远都是正确的。比如我们收藏近三十年以内的现代纸钞,由于其发行流通时间离目前比较近,因此提出更高的品相要求是非常合理的,即使要求评级币的评分在67分(Superb Gem Unc)也不过分。但如果不管品种只一味追求高,恐怕就要顾此失彼,错过一些非常好的品种了。比如一些老法属纸钞恐怕AU(近全新)或者XF(极美品)品相已经是高品相了。要想收藏到品种恐怕只要绝品的思维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收藏任何物品的理念都是共通的,都是物以稀为贵。流通中的纸钞的实质是工业产品,是国家进行物品等价交换的一种媒介,是不断销毁、生产的产品,要不断进行数量调节的,其印制数量非常,以美元为例,每天要印刷几百万张纸钞。如此大的数量,某种程度说,流通纸钞只有鉴赏功能而没有收藏意义。
不少藏友都有过相同的感慨,认为各国钱币收藏并没有“钱”图。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并不是不赚钱而是你没有选对品种。即便是欧债危机以来欧元贬值20%以上仍有很多品种依然逆势而上,价格屡创新高。比如受追捧较多的荷兰盾,数量较少的爱尔兰镑都存在不小的升值。在价格相对稳定的西方纸钞市场,在汇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其价格没有变化或小幅上扬就等于是升值了。所以,各国钱币收藏不赚钱的说法一定是相对于大众品种、流通品种而言的。对于经典的老钞恐怕出也可遇不可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