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画插屏如何交易

  • 图片0
  • 图片1
  • 图片2
  • 图片3
  • 图片4
  • 图片5
1/6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王琦粉彩《渔翁图》瓷板

画面鉴定是区分瓷画真伪的重要依据。

瓷画一般由画象、题款和印文三部分组成。可从四个方面进行鉴定:

1、看画面的整体品相。由于“珠山八友”作画多用瓷,创作时间在以内,因此画面一般还保持着光泽亮丽、图文清晰的特征。作伪都为让人相信其伪作是“老瓷”,往往故意作旧,使画面有的地方脱彩或模糊不清,遇到这种情况必是伪作。

2、看题款字迹。“珠山八友”瓷画是书画俱佳的作品,虽书法落款各人风格不同,但留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纯熟流畅,挥洒自如的。如果出现字迹大小不一、字型生硬拘谨的落款,十有八九是伪作。另外还注意,作品中偶然也会出现简化字,但机率很小,如出现后的简体汉字,这是作伪露出的马脚。对于“珠山八友”各人的书法风格,在实践中认真研究,仔细观察,逐步掌握。但有四点注意,一是瓷画上的落款多为“珠山八友”亲书款,除王琦外,其他人有少见的代书款,一般是弟子或友人代书。二是几个人配画的作品,有时由一个书写落款。三是同一人不同作品上的字迹,在字体大小、笔画粗细、草行变化等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不会都是千篇一律,如汪野亭在不同时期的题款书法有较大的不同。四是少数作品只有印文,没有题款,王琦的早年作品中多见。

3、看干支纪年款。“珠山八友”的作品大多以干支纪年款来说明创作时间,少数也有写“民国几年”的,还有无纪年款的。第二代的“珠山八友”十位瓷画名家,活跃在画坛一般都在三十年左右,寿命不足60岁的有六人,六十岁以上的仅四人。有些作伪者不熟悉“八友”的生卒年分,仿制时随意选取一个干支凑数,为我们辩伪提供了一个机会。凡是见有“八友”卒后的作品,必定是伪作。去年江苏一拍卖行出拍汪氏二幅条屏山水,初看绘画风格基本相似,落款为甲申年即1944年,汪氏于1942年去世,显然不是真迹。

4、看绘画风格。这是鉴定的和难点。绘画风格要从“珠山八友”作品的共性特征和各人的个性特点二方面进行分析:

先说共性特征。“珠山八友”瓷画的共性特征是他们的作品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瓷画的商品性主要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上。“珠山八友”都是绘瓷艺人,民国时期,他们以画为业,卖画为生,一生勤于笔耕,是为了生计。他们的作品与明清官器皇宫大臣使用不同,而是面向社会的广大民众,因此作画根据当时的人文时尚,选取民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如人物中的八仙罗汉、鱼樵耕读、历史典故等;景物中的鸟语花香,秀美山景、松、竹、梅、鱼等,走兽中的鹿寿松贞、金猴嬉戏、林中虎啸等。都迎合了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瓷画的艺术性主要反映在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技法二方面。“珠山八友”都是艺人出身,他们师从名人,勤奋好学,立志创新,在瓷画艺术创作上达到了的境界,与当时红店艺人不可等同看待。红店的瓷画一般都是水平不高的工艺品,而“珠山八友”的作品都是出众的艺术品。他们在创作中摆脱了传统工艺精雕细刻的束缚,冲破了当时红店构廓细描的技法,吸取了历代名人画中的营养,以自己的创新理念,把思想情感融入画作中,以形写神,形神并举,使作品富于艺术感染力。在绘画技法上,精心构思,合理布局,采用工笔与写意结合,勾勒与涂沫交错运用,一气呵成。使作品挥洒自然、气韵生动,山水秀逸,人物传神,花鸟富有灵气,一看便知大家风范。诗画合壁也是他们作品的一个共性特征。以画配诗,以诗点明画意,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使瓷画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更加。

再看个性特征。“珠山八友”各有自己的从师经历,绘画情趣,人生变化,他们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逐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但由于目前人们对“珠山八友”画作的了解不多,研究不多,一切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他们个性特征的评估宜粗不宜细,还没有搞清的东西,不要轻下结论,对局部的特征,不要说成整体特征,否则以点见面,以点盖面的两种可能都会存在,给人们造成误导。如有资料中这样叙述:邓氏画鱼一般为二、三尾,徐氏画竹一般是溪旁一高一低二石中斜出几枝,这种叙述,仅能反映作者部分作品的特征,决不是全貌。邓氏画鱼亦见五、六尾、七、八尾的,徐氏画竹也见有溪边奇石中错落有致、浓淡相间的小片竹林。下面就目前对“珠山八友”个性特征比较一致的看法分述说明:

王琦(1884-1937年),以画人物为主。早年以钱慧安仕女为蓝本,绘工笔粉彩人物,中年后改学“杨州八怪”黄慎的画风,以写意人物为主,勾勒侧锋用笔,线条简洁流畅,顿挫有力,挥洒奔放。作品中多见较长草书题记。常用印有“王琦”、“匋迷”、“洗心斋”、“碧口”、“碧珍”、“王琦画印”等。

王大凡(1888-1961年),以画人物为主。画风严谨、功力深厚,人物勾勒中锋用笔,线条自然流畅。1939年以后,作画不用玻璃白,直接将彩料平涂于胎,称为“落地彩”。常用印有“希平草庐”、“堃”、“大凡”等。

何许人(1882-1940年),擅长粉彩雪景,用笔洒丽,自成一家。构图讲究布局,注重远中近三重构图,绘画精细,层次清晰,所绘雪景十分逼真。景中常以红色稍作点染,使寒光雪色中增加暖意。常用印有“何”、“处”、“许人出品”、“德”等。

徐仲南(1872-1952年),青年时画人物,中年习山水,晚年专攻竹石。绘竹苍劲挺拔,枝干遒劲有力,错落有致,竹叶聚散得体,萧疏纵逸。颇有劲节凌云之气韵,竹下多见溪边奇石,与竹浑然一体。常见用印有“之印”、“仲南”、“徐印”等。

邓碧珊(1874-1930年),擅画粉彩鱼藻,有水墨画意。游鱼水藻以艳黑勾描,水藻丛丛相交有序,用绿色晕染,从内到外,绿色由浓到淡,游鱼生动自然,柔中有刚,刚中见柔。从背到腹,色彩由浓到淡过度自然。多见数鱼同池,自由自在游而不散。常用印有“邓氏”、“碧珊”、“小溪钓徒”、“之印”、“邓碧珊画”等。

田鹤仙(1894-1952年),早年学绘山水,晚年专攻梅花。喜用斜线构图,偏锋用笔双勾树干,梅朵双勾着色,花型正、侧、仰、背、朝向生动。常用印有“古石”、“鹤仙”、“田印”等。

汪野亭(1884-1942年),擅长粉彩山水,采用通景画法,一气呵成。常用折带皱勾勒山石,以“园”点、“介”字点、“个”字点画树叶。画中多见林木葱笼、小桥茅屋、策杖老人,水中渡船等。汪氏是一位多产画家,早中晚期,绘画风格由细腻到粗放变化。早期以尖笔细致皱画法,细腻柔丽;中晚期用笔迅疾率意,常以小斧劈皱法画山石,粗犷简练,气势雄伟。用彩灵活多变,有的青翠浓郁,勃发生机,有的墨彩浓重,苍古奔放。常用印有“汪”、“平生”、“平山”、“汪平”、“老平”、“汪氏”、“野亭”等。

毕伯涛(1885-1969年),擅长翎毛花卉和走兽,以侧锋画枝干,没骨法画花朵,小写意勾染法画小鸟,画面疏朗,多见小件作品。常用印有“伯涛”等。

程意亭(1895-1948年),擅长花鸟,采用勾描填色法作画,线条工整圆润,以工笔丝羽法画小鸟,鸟头部较大,形体生动。程氏一生勤于笔耕,留世作品较多。常用印有“程印”、“程氏”、“程”、“程甫”、“意亭”等。

刘雨岑(1904-0969年),擅长粉彩花鸟。以工笔丝法画小鸟,设色清新,形象生动。“水点桃花”的技法是刘氏的,直接用含料的水笔点出花头,活泼自然,形态逼真。常用印有“竹人”、“岑”、“雨岑”、“刘氏”、“饮冰斋”等。

纵观“珠山八友”的作品,不管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还是竹石梅花、昆虫鱼藻,均见画艺,功力不凡,每幅作品使你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让你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珠山八友”瓷画特的艺术魅力。所见市场各类仿品,大多画艺平庸,看上去画面花俏艳丽不见神韵,形状貌似而无灵气,给人以拘谨呆板,匠气十足的感觉,与真品差距甚远。少数精细仿作,只要仔细观察,必能找出描摹之痕迹。

当前在“珠山八友”瓷画的收藏圈内,入门者日见增多,这些瓷画爱好者因涉足时间短,所见实物少,知识相对缺乏,容易凭感观直觉轻率判断,听信社会种种流言,盲目从事,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误区,把膺品当真品,把真品当膺品,在真假判断中迷失方向。经多年实践的广泛接触,多方的考察了解,归纳起来,大体有六个方面引起重视。

误区之一,以框架新旧优劣论瓷画的真伪。框架是瓷画的包装物,便于瓷画悬挂或摆放,框架材质和工艺的好坏是由使用者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品位所决定的。框架是可变之物,随着时空变迁,因自然或人为等因素造成损坏,更换新的框架,这是很正常的。框架虽与瓷画是一个结合的整体,但没有真伪的内在联系,老框装新画,新框装老画都可能出现。现在景德镇一些仿制者为俺人耳目,煞费苦心,去民间收集老框,用来包装仿品,蒙骗收藏者,切莫上当。

误区之二,以瓷板背面的特征和垫物推断瓷画的真伪。瓷板背面常会遇到三种情况,一是背板有筋条纹,麻布纹和细条纹,也有无纹的。这多是烧制瓷板的工艺所形成的。竖烧者使用高岭土撑条,烧成后敲掉撑条,成品板上留下筋条纹。平烧者则因垫烧物不同,形成麻布纹、细条纹或无纹。二是瓷板背面,有的白而洁净,少见污染,有的是黑褐色的污垢,这是框架盖板密封好坏形成的。三是框架背面有纸板之类的垫物,这是在瓷板与框架厚薄、大小尺寸出现差异,为了使瓷板不松动受损而放置的。有些人把瓷板背面无纹、洁净、有垫物的瓷画作品都论定新品,这并不科学,瓷板新老还是应从胎釉鉴定中得出结论。

误区之三,遇见相同作品必定是仿品。这是一个化的推断。在遇见相同画作时,不能轻易肯定甲否定乙;或肯定乙否定甲。相同的作品中有仿品也有真品,这是因为“珠山八友”根据客户需求作画,若遇不同的客户有相同需求时就会一画多作,留传后世就出现相同的作品,但所谓相同,是从总体上说的,细微之处必然会有很多不同,这才是正常的,只有印刷和电脑复制的图象才会出现一模一样。相同画作应按常规方法进行审定,以防误判。

误区之四,画册上未见的作品一定是伪作。1999年以来,先后出版了三套不同版本的画册,书中除了文字说明,大多是历代瓷画作品彩照,其中“珠山八友”作品也占了相当篇幅,认真阅看,对鉴赏水平提高会有很大帮助。但也不乏有人立足书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书上未见的作品不会是真的?这种疑问当然是片面的。书中收藏的作品,仅是“珠山八友”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作品还流散民间或在少数收藏者手里,随着“珠山八友”瓷画收藏热的到来,你必定会看到更多的与画册中不相同的真品。

景德镇瓷板画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清朝中期的一些民间艺人,运用画中浅绛彩的绘画方法进行临摹和创作,了瓷板画的先河。 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 。瓷板画可装裱、或嵌入屏风中,作观赏用。瓷板画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鉴赏瓷板画时要注意"六看":一看瓷板是否平整,凡瓷板中间拱起或歪斜者,均属次品。二看瓷板表面是否光洁,凡表面有缩釉、黑斑者,均属次品。三看瓷板是否完整,凡轻敲声音闷哑有裂缝者,均属次品。四看瓷板画面是否整洁,凡画面有釉色脱落或被抹擦痕迹者,均属次品。五看瓷板画意是否精美,凡粗制滥造者,均属次品。六看瓷板画烧制工艺是否到位,凡窑变不佳、发色暗灰者,均属次品。瓷板画需考虑瓷板、胎釉、上色以及画法技巧,如果做工精良,字体潇洒,流畅,一气呵成,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大家风范,值得关注。

珍藏界以为,瓷板画早可追溯到秦汉,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是明代中期,在清朝到达壮盛。现在,泛起在珍藏市场上的老瓷板画多是清末与的作品,其中尤以“珠山八友”老瓷板画为上品。“珠山八友”创作的壮盛时期为晚清、至“”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其市场价格堪比清末官窑。 说到“珠山八友”与瓷板画的关系,尚有一个小故事。晚清至时代,江西景德镇群集了批善于瓷板画的能手。1928年,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系挚友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小我私人作一幅画。画完以后,各人拍案叫绝,遂请他们8位继续做画。厥后,他们就建设一个社团“月圆会”,相约每月在珠山聚合,以画会友,探讨画艺,这就是陶瓷史上的“珠山八友”。

先容,瓷板画兼具瓷器与绘画的双重价值,制瓷家同时也是绘画家。好比,“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他善于花鸟画,运用画技法于陶瓷粉彩装饰中,形成一种新门户。近几年,由于珠山作品行情走高,其作品价格也居高不下,如他与汪野亭、王大凡、张志汤的“珠山八友粉彩瓷板(4件)”在2009年嘉德秋拍上,就以89.6万元成交,其粉彩大吉图瓷板曾拍出17.6万元。现在其瓷板画价格动辄十余万元,以难买到真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瓷板画的市场价格屡屡走高,是因为这种艺术品不仅需要绘制,还要两次入火烧制,加之是瓷的质地,易发生变形、窑裂,成功率极低,所以很难得。其次,以本身就具平整光洁美感的瓷板作为画作载体,能显出画幅色彩鲜明、靓丽、浓烈的审美意境及特高雅的细腻感来,上面的构图、线条、色彩等都不会走样。再者,瓷板远比纸、绢等具有更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不怕潮、霉,不易变质。一旦作品完成,色彩将经久不褪,常年如新。

瓷板画既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陶瓷艺术的优点,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结合,是无穷智慧的结晶,在绘画史和国际绘画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 南昌瓷板画的传承是内在文化的传承,也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从初的尝试起步阶段到现在的形成规模,历经了一段漫长的蜕变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之中不断前进的,不变是不可能的,但如何变、怎样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从长远发展看,南昌瓷板画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使这个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把南昌瓷板画制作技术的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广泛的拓展瓷板画市场,筹备各类画展,以及参加国内外各种工艺美术展会,打响南昌瓷板画的"",发掘瓷板画的艺术收藏价值,并依托南昌瓷板画,打造出一个文化、收藏的艺术圈子。让瓷板画走进百姓生活,走进人们的工作中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南昌瓷板画,喜欢南昌瓷板画、发现南昌瓷板画的魅力。进而,推动它向产业化发展。

景德镇哥瓦弟玉陶瓷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瓷板画插屏如何交易”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推荐信息

陶器工艺品>陶瓷>瓷板画插屏如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5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