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有四: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发纹。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先把四面的泥堆好,由简而繁,逐步深入。步要注意每个角度的整体效果。第二步要分析形体结构是否准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否统一和谐。第三步着重形象的细致刻画,直到完成。泥塑因受气候影响易裂变形,难以保存,故泥塑完成后一般要翻成石膏像。就成为一件作品。我们接触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喷上各种颜色,使它产生青铜、木材、石头等等的质感。
我国传统的泥塑制作方法则不同。在我国的寺庙里,许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辉煌,如果打碎一看,原来是一堆木材、泥团、棉花、断麻、沙子、稻草、麦秸、苇秸、谷糠、元钉等等东西。
它的制作程序大体是这样的:步,根据神佛的题材、大小、动态、先搭好木制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麦秸以增大体积,再用谷壳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压紧、糊牢;第二步,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样子再加细泥(细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态充分刻画出来;第三步,等泥塑全干透后产生大小许多裂缝,再加以修补;第四步,等泥巴干透后,把表面打磨光洁,然后用胶水裱上一层棉纸,并加以压磨,使表面一层更平正、细致、坚固,再涂上一层白粉(白粉加胶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体上,根据人物的需要上各种颜色,待全部颜色上好后,再涂上一层油,以保护彩色的鲜艳,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雕塑
佛教雕塑:佛教在隋唐达到了全盛,建寺造像之风遍及全国。唐代的佛教造像数量非常之大,主要还是体现在石窟、摩崖石刻方面。
隋代的统治历史仅有三十多年,佛教依然为思想统治的主要工具,隋带统治者大力恢复被北周武帝毁坏的佛寺和雕像,隋炀帝继位后,造像之风更盛。除大量的小型佛教雕像以外,还继续开凿石窟,几乎遍布全国。隋代初年由于刚刚统一,西部造像仍多承北周风格,东部则呈现北齐面貌。隋末唐初时造像样式逐渐统一,表现为以北周造像风格为主体、东西风格相融合的风貌。
隋代的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处。其人物造型上普遍较前代更为健硕,体态丰满。但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弱点,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显的在结构和比例上不够合理,如莫高窟的 427 窟的隋代菩萨像。
佛教在隋唐达到了全盛,建寺造像之风遍及全国。唐代的佛教造像数量非常之大,主要还是体现在石窟、摩崖石刻方面。现存的遗迹多集中于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山西天龙山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河北响堂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摩崖石刻、云南剑川石窟等。唐代的佛教造像继南北朝和隋代之后,已逐渐摆脱了外来样式的影响,走向民族化、世俗化的形式,而且已经走出了早期的古朴风格,进入的成熟期,并在题材意义上以反映人间的现实生活为主,
佛像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国制作佛像常用来放在寺庙中供奉,中国各尊佛像的形态,容貌都属于那种宁静,祥和,庄严的,中国是佛教大国,中国的佛像一般都是金铜色的,预示着真诚的信仰,材质一般都是石材,如天下的龙门石窟,因此也叫做石雕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