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表演程序
演出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在花灯中,设灯堂是带有浓厚传统仪式的表演活动。花灯班在出灯前,都要设灯堂,供奉""、"银花二娘"神位,由灯师傅点燃香烛、烧纸钱敬奉花灯神,祈求、保佑跳灯人诸事顺利,平安吉祥。祭拜仪式后,就在灯堂又唱又跳。由灯师傅先领唱《安位》、《唱位》、《开光》,其后,齐唱《起灯调》,并将要演出的曲调唱一遍。请灯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就可外出跳花灯了。
跳灯,是花灯的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都是在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跳。先唱《观灯调》、《祝贺调》,临走时唱《谢主调》。
辞灯,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灯班就在河边坝子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由掌调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所有演唱的花灯曲调(称收调)。然后焚烧花灯及神位,并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跳灯人一年平安。
年例是粤西传统而隆重的习俗,地方称作“年例”。过“年例也是粤西对美好生活期盼和祝福的一种重要形式。说起年例,每个粤西人都非常熟悉。年例也就成了当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和相互拜访节日。可以说,年例已成为粤西新年伊始的狂欢节,也是庆祝获得丰收和对新一年期盼的节日。六双过年例闹花灯这一形式在粤西年例文化中产生,并且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沿袭至今。六双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路旁遍插彩旗,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到处都是浓郁的节日气氛。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也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舞龙、舞狮、杂技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特色的重头戏,当属六双花灯。六双花灯源自镇隆白花灯,流传于信宜市镇隆镇六双村。
广东省茂名信宜市镇隆镇六双花灯是广府文化、高凉文化、壮瑶文化的结合体,是粤西地区保存得完整原始的农耕文化形式。六双花灯以竹篾为骨,以宣纸为面,以祝语为表,以烛火为心,纯手工制作,其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具有原始农耕性、历史传承性和浓郁的乡土性,渗透着浓浓的岭南文化色彩。
花灯,又名灯笼。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文化影响,在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花灯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纱灯是花灯的缩影。其人物身材一般从三寸至尺余不等,而名目、内容则同花灯屏相仿,不过按比例缩小和较简单罢了。然而纱灯有小巧玲珑之妙,造价不高,又便于移置,又是赠礼佳品,也为群众所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风俗的推移,潮州游花屏灯也跟着停止了。间或由门选聘艺人们制作一些有代表性的花灯屏在潮州西湖广场展览,如《金山战鼓》、《木兰从军》、《杨门女将》、《小刀会》、《白毛女》、《五朵》、《红色娘子军》等,很受群众喜爱。1979年,潮州花灯曾应邀参加广州文化公园的中秋佳节全国花灯展览会。潮州花灯以《水漫金山寺》、《三打白骨精》、《蝶恋花》等大型人物花灯屏备受观众喜爱、好评如潮。
元宵张灯风俗起源很早。潮州素有元宵闹花灯的民俗,纱灯(花灯)是节目里耀眼的明珠。纱灯分“企灯”和“活灯”企灯把人物、亭台数阁固定在灯屏上,活灯则安装上不同的机关,使人物的头与手能转动,以至全屏走动。纱灯的特色是:工艺细致,造型美观,比例准确,举手投足,极富舞蹈动感;物饰华丽,一折一皱,皆自然洒脱,栩栩如生。这一盏盏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纱灯是花灯艺人们用各种材料,通过扎制,粘贴,缝接等手法制作出来的花灯。我们今天所说的潮州花灯,多数是指纱灯。
纱灯大体上可分为:灯饰和灯屏两大类。
灯饰,是扎制起来的花篮、灯笼、宫灯、走马灯以及花果虫鱼等挂饰,多数挂于灯棚、祠堂、门前或的标头。
灯屏,是选取戏曲的经典场景,神话传说等素材,扎制出特定的人物场景,组成整屏展出的花灯。这是潮汕所特有的一种花灯艺术,据蔡著的《潮州风情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一载:清末宣统二年,花灯艺人杨云楼、杜松笙制作的“红楼梦”、“白孟玉”两大屏花灯就在参加南京王国花灯比赛中获了奖,这是距今百余年的事了。
潮州花灯应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部分。其分类总体上与别的地方花灯基本相同。但它自身的乡土特点和风格特色使潮州花灯的分类又有别于云南山花灯等地方花灯。自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