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是客家人的祖地,有着特的风土民情。连城的芷溪闹花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芷溪闹花灯,有着近300年的历史。早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 年),芷溪人杨燕山任官于苏州,夫人吴二姑系苏州人氏,酷爱苏州的花灯和锣鼓,于是把花灯、锣鼓从苏州传入芷溪。
花灯大多由99个小花灯组成,有的106盏。每一盏灯内装琉璃杯,点的是纯清的花生油或茶油,无烟明亮,浑身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宝盖顶上有一红线系在一根弓形竹竿上,供擎灯人握住。每座花灯添油后近 15 公斤。由于是"纸包火",故擎灯人擎灯时总是小心翼翼的。他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至少得"步伐稳""灯不晃 "才行。
闹花灯时,鼓乐队在前头,随后就是光彩夺目的花灯了。灯由一人高擎着,周围有许多人像群星拱月一样护卫着。远看花灯,像一簇聚集起来的夜明珠,明晃晃,亮晶晶,五光十色。近观花灯,每一座都由成百盏小灯组成。花灯分上下两部分。部称为宝盖,轴心有两层走马灯,左右相反旋转;四周是各式各样 的灯,又分为三层 :上层是牡丹花蕾灯,5盏;中层是凤蛮灯,6盏;下层是整鱼灯,6 盏。这些花灯造型精巧美观,整头羽末,往往缀有成串五颜六色的细珠,煞是好看。下部是花灯主体,轴心是宝伞花壶灯,四周12串,分内外两层:内层是六角宫灯,或是牡丹灯,花钵灯;外层是花篮灯。
芷溪每年农历正月十一闹花灯,花灯少则十几座,多则几十座,甚至100多座。要是站在高处远远看去,那花灯首尾相接,明烛夜空,灿烂辉煌,蔚为壮观。
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经过云南姚安时,当地艺人编演了《洋人闹》、《抓兵曲》等小戏欢迎红军,时称“红军灯”。爆发后,云南戏剧工作者王旦东和花灯艺人熊介臣等组成“云南农民救亡灯剧社”到昆明、玉溪、普宁、通海和广东曲江等地演出。他们以玉溪花灯曲调为基础,编演了《抗战十二花》、《抗战十二将》等花灯调和《张小二从军》、《毙罗小云》、《汉暴》、《新投军别窑》、《茶山杀敌》等花灯戏。这些剧目均有文学剧本,改变了原花灯剧目的“提纲戏”状况。他们还将《义勇军进行曲》的音调引进花灯音乐,创作出一支新的花灯调--调。解放期间,在昆明学生运动中和滇桂黔边区纵队中,曾编演过《农村一家》、《血海深仇》等新剧目,时称“学生灯”。
花灯表演程序
演出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在花灯中,设灯堂是带有浓厚传统仪式的表演活动。花灯班在出灯前,都要设灯堂,供奉""、"银花二娘"神位,由灯师傅点燃香烛、烧纸钱敬奉花灯神,祈求、保佑跳灯人诸事顺利,平安吉祥。祭拜仪式后,就在灯堂又唱又跳。由灯师傅先领唱《安位》、《唱位》、《开光》,其后,齐唱《起灯调》,并将要演出的曲调唱一遍。请灯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就可外出跳花灯了。
跳灯,是花灯的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都是在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跳。先唱《观灯调》、《祝贺调》,临走时唱《谢主调》。
辞灯,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灯班就在河边坝子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由掌调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所有演唱的花灯曲调(称收调)。然后焚烧花灯及神位,并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跳灯人一年平安。
花灯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不同品种的花灯,其用材、制作过程均有差异。但从共性方面概括起来,其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构思、扎胚、装裱、装饰、组装几个环节。
构思:
潮州花灯是以灯屏(展现一定历史人物故事场景的花灯)为主干,辅以节日喜庆、祭祀等活动所挂饰物为补充的、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作品可以是人物、山水,也可以是花鸟虫鱼,甚至是居家日用品,几乎是世间万物皆可入灯。其构思一般由艺术修养的艺人承担。其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历史的文化积淀。由于其并没有图纸、文字记载,全靠艺人们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发展起来的。花灯的规格,造型并没有固定的格式,由艺人根据需要创作。创作过程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新创意,适应各种需求对象的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品的构思这一环节,是整个花灯制作过程的关键, 这就要求构思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高超的技巧。
装裱:
装裱分为裱胚和裱面二个环节。裱胚好比泥塑中的塑胚。所不同的是裱胚用纸,用土法制作的纸,艺人们称为“草纸”。根据花灯胚(骨架)间隙的大小,用纸把其连成整体,个别部位可能要裱上几层,甚至几十层,以弥补胚架在表现作品上的不足。这一环节是对作品形态上的进一步完善。如果花灯里要点灯的,这一环节就可以不做,而直接裱面。裱面,是根据花灯所表现的物体的外部特征,采用各种颜色的丝绸或彩纸,用粘剂把其粘贴于作品之上,或作衣褶、或花鸟虫鱼的形态,力求相似或相近。这需要较深厚的美学原理,特别是色彩学修养,才能真正表现出作品的内涵。
花灯,是普遍存在于整个中国的。主要是汉族地区为盛。元宵,是中国人的节日。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时,各地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而花灯,在闹元宵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地域的不同,习俗的差异,思想文化内涵的差别,各地花灯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要想详尽的区分,困难很大。如果从大致上去划分,可分为南北二派,大体上以长江流域为界。北方花灯充满阳刚之气,像哈尔滨的冰灯,城楼上的大灯笼,都很有气势。他们讲究线条之美,追求高大、雄伟。这与北方汉子粗犷、豪爽有关。而南方人的特点是感情细腻,追求的是尽善尽美,吴侬细语的特性在花灯的表现形式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精雕细刻,精巧细腻,追求,生动逼真。如苏州秦淮河上夜晚的荷花灯,盏盏花灯摇曳于江水之上,诗人墨客划船于其中,或放歌,或唱和,多美的一幅画境。潮州花灯当属南派,在人物刻划上,花灯造型上追求的都是之美,细节刻划上追求形象逼真。
年例是粤西传统而隆重的习俗,地方称作“年例”。过“年例也是粤西对美好生活期盼和祝福的一种重要形式。说起年例,每个粤西人都非常熟悉。年例也就成了当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和相互拜访节日。可以说,年例已成为粤西新年伊始的狂欢节,也是庆祝获得丰收和对新一年期盼的节日。六双过年例闹花灯这一形式在粤西年例文化中产生,并且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沿袭至今。六双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路旁遍插彩旗,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到处都是浓郁的节日气氛。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也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舞龙、舞狮、杂技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特色的重头戏,当属六双花灯。六双花灯源自镇隆白花灯,流传于信宜市镇隆镇六双村。
广东省茂名信宜市镇隆镇六双花灯是广府文化、高凉文化、壮瑶文化的结合体,是粤西地区保存得完整原始的农耕文化形式。六双花灯以竹篾为骨,以宣纸为面,以祝语为表,以烛火为心,纯手工制作,其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具有原始农耕性、历史传承性和浓郁的乡土性,渗透着浓浓的岭南文化色彩。
2012年,广东省兴宁市获评为“中国花灯之乡”。
鸟儿它是自由的,昆虫也是自由的,因为他们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本次花灯的出现较多的事物就是带有翅膀的花灯,他们向往自由,想要飞的更高。一进入到园内,穿过用蝴蝶花灯制作的通道时,仿佛自己也在空中翱翔着,来到天空世界,正前方有一展立体的翅膀花灯,游客站上去拍照就好像长出灵活的翅膀一般,可以与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的翱翔,有蝴蝶花灯的陪同和凤凰的,节日花灯,本次的花灯抓住了对现代年轻人的喜好而打造,花灯,也深受游客的喜爱。
所谓活灯,就是由人物装扮起来的花灯。这种花灯,从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有情节,有过程的花灯,如云南花灯戏,是源于明代或更早时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是花灯与当地的曲种、剧目或民歌相融合形成的一种花灯艺术。另一种是根据神话传说,剧目的精彩片段,由活人装扮,固定其特定场景,参加游神赛会活动。如北方有一种活灯,用童装扮成一百零八好汉,绑在棍子上,由扛着,称为“铁拐景”。由于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已被取缔,明令禁止。我们潮汕地区也有活灯,但与云南的花灯戏、北方的活灯不同,仅由活人装扮参加。比较文明。潮州歌册《百屏灯》首句:“活灯看完看纱灯”中的活灯,指的也应是这一种,根据大人们的回忆,以后,每逢春节或元宵,潮汕地区均组织,中便有活灯。潮州后次中的“蝶恋花”便是。潮阳的英歌舞,潮汕地区的“公背婆”均是常见的活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