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景德镇一批绘瓷名家的总称。从广义上说,有代的汪晓棠、潘匋宇;第二代的王琦、王大凡、徐仲南、汪野亭、田鹤仙、何许人、邓碧珊、毕伯涛、程意亭、刘雨岑十人。1928年,在王琦倡导下,先由八人组织了“月圆会”,称“珠山八友”,以后又有二人参加,后称“名家”;第三代的张志汤、方云峰、汪大沧、王步、毕渊明等几十人,其中张志汤的山水、骏马、花鸟,王步的青花,毕渊明的走兽等均很有名。他们大多活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绘瓷各有专长,风格各有所别。他们的作品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吸取了近代画的营养,完全可比肩于画家在纸绢上的作品,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徐仲南粉彩花鸟瓷板 2012年北京万隆以57.5万元拍卖成交,尺寸25×37厘米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珠山八友”的作品就成为权贵富豪、商贾文人和广大民众的货,成为收藏家们追慕的奇珍。但在解放后至七十年代的三十余年里,由于诸多原因,对“珠山八友”宝贵文化遗产的挖掘、收集、保护和研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导致流失和损毁,一度成了文物领域中很少有人问津的“冷门”。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在收藏明清官器十分难觅的困境中,逐步把目光转向“珠山八友”瓷画,至今已成为文物收藏领域的“热门”。九十年代末,随着“珠山八友”作品“鉴尝画册”的陆续问世,知识逐步普及,其作品的经济价值不断攀升,一些窥机制作膺品以谋巨利的人开始进行仿制,有的还招罗人才,组织队伍,进行批量生产,使仿品充斥市场。面对鱼目混珠、真膺交杂的瓷画市场,人们期盼有“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使辩真去伪有一个依据。我们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汇总对此有研究的学者的观点,编撰此文,供奉读者,旨在抛砖引玉,与广大收藏爱好者一起学习研究,求实探真,共同提高。
当前在“珠山八友”瓷画的收藏圈内,入门者日见增多,这些瓷画爱好者因涉足时间短,所见实物少,知识相对缺乏,容易凭感观直觉轻率判断,听信社会种种流言,盲目从事,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误区,把膺品当真品,把真品当膺品,在真假判断中迷失方向。经多年实践的广泛接触,多方的考察了解,归纳起来,大体有六个方面引起重视。
误区之一,以框架新旧优劣论瓷画的真伪。框架是瓷画的包装物,便于瓷画悬挂或摆放,框架材质和工艺的好坏是由使用者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品位所决定的。框架是可变之物,随着时空变迁,因自然或人为等因素造成损坏,更换新的框架,这是很正常的。框架虽与瓷画是一个结合的整体,但没有真伪的内在联系,老框装新画,新框装老画都可能出现。现在景德镇一些仿制者为俺人耳目,煞费苦心,去民间收集老框,用来包装仿品,蒙骗收藏者,切莫上当。
误区之二,以瓷板背面的特征和垫物推断瓷画的真伪。瓷板背面常会遇到三种情况,一是背板有筋条纹,麻布纹和细条纹,也有无纹的。这多是烧制瓷板的工艺所形成的。竖烧者使用高岭土撑条,烧成后敲掉撑条,成品板上留下筋条纹。平烧者则因垫烧物不同,形成麻布纹、细条纹或无纹。二是瓷板背面,有的白而洁净,少见污染,有的是黑褐色的污垢,这是框架盖板密封好坏形成的。三是框架背面有纸板之类的垫物,这是在瓷板与框架厚薄、大小尺寸出现差异,为了使瓷板不松动受损而放置的。有些人把瓷板背面无纹、洁净、有垫物的瓷画作品都论定新品,这并不科学,瓷板新老还是应从胎釉鉴定中得出结论。
误区之三,遇见相同作品必定是仿品。这是一个化的推断。在遇见相同画作时,不能轻易肯定甲否定乙;或肯定乙否定甲。相同的作品中有仿品也有真品,这是因为“珠山八友”根据客户需求作画,若遇不同的客户有相同需求时就会一画多作,留传后世就出现相同的作品,但所谓相同,是从总体上说的,细微之处必然会有很多不同,这才是正常的,只有印刷和电脑复制的图象才会出现一模一样。相同画作应按常规方法进行审定,以防误判。
误区之四,画册上未见的作品一定是伪作。1999年以来,先后出版了三套不同版本的画册,书中除了文字说明,大多是历代瓷画作品彩照,其中“珠山八友”作品也占了相当篇幅,认真阅看,对鉴赏水平提高会有很大帮助。但也不乏有人立足书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书上未见的作品不会是真的?这种疑问当然是片面的。书中收藏的作品,仅是“珠山八友”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作品还流散民间或在少数收藏者手里,随着“珠山八友”瓷画收藏热的到来,你必定会看到更多的与画册中不相同的真品。
景德镇瓷板画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清朝中期的一些民间艺人,运用画中浅绛彩的绘画方法进行临摹和创作,了瓷板画的先河。 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 。瓷板画可装裱、或嵌入屏风中,作观赏用。瓷板画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鉴赏瓷板画时要注意"六看":一看瓷板是否平整,凡瓷板中间拱起或歪斜者,均属次品。二看瓷板表面是否光洁,凡表面有缩釉、黑斑者,均属次品。三看瓷板是否完整,凡轻敲声音闷哑有裂缝者,均属次品。四看瓷板画面是否整洁,凡画面有釉色脱落或被抹擦痕迹者,均属次品。五看瓷板画意是否精美,凡粗制滥造者,均属次品。六看瓷板画烧制工艺是否到位,凡窑变不佳、发色暗灰者,均属次品。瓷板画需考虑瓷板、胎釉、上色以及画法技巧,如果做工精良,字体潇洒,流畅,一气呵成,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大家风范,值得关注。
从作画用的瓷器和瓷板上加以甄别,珠山八友”都是绘瓷名家,对用于创作的瓷器都严格的选择,他们所用的瓷器胎质细腻,造型,瓷板平整,厚薄均匀,不见疵点,看到胎质粗松,烧制变形,厚薄不匀,翘曲有疵的作品,就可定为赝品。从题款的字迹上辨别,“珠山八友”的作品都是书画俱佳的之作,虽各人风格不同,但留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纯熟流畅,挥洒自如,些字体大小不一,字形生硬拘谨的,绝不会是真品。另外“珠山八友”作品中有时也出现简化字,但率很小,若看到后的简化字,正好露出了马脚。
下面是2019年珠山八友瓷板相关成交记录(Artron数据)请参考
王大凡 瓷板画四条屏 (一件)---估价42.00到42.00万---成交价:SGD52.80万---成交日期:2019年1月17日
张志汤 瓷板画 (一套)---估价93.00到93.00万---成交价:HKD198.00万---成交日期:2019年1月21日
王大凡瓷板画---估价110.00到110.00万---成交价:SGD138.00万---成交日期:2019年1月29日
程意亭 六鹤同春瓷板画 ---估价97.60到97.60万---成交价:SGD192.60万---成交日期:2019年6月26日
粉彩花鸟图瓷板画 (二幅)---估价180.00到180.00万---成交价:HKD237.60万---成交日期:2019年1月20日
王大凡 瓷板画四条屏 (一件)---估价42.00到42.00万---成交价:SGD52.80万---成交日期:2019年1月17日
王大凡 瓷板画四条屏 (一件)---估价42.00到42.00万---成交价:SGD52.80万---成交日期:2019年1月17日
下面是2018年珠山八友瓷板相关成交记录(Artron数据)请参考
王大凡 逍遥八仙瓷板画 (一组四---估价180.00到180.00万---成交价:SGD18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8月31日
珠山八友瓷板画---估价671.00到671.00万---成交价:HKD99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1月31日
粉彩人物瓷板画 (两件/组)---估价580.00到580.00万---成交价:HKD58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9月27日
王大凡 “渔樵耕读”瓷板画四条屏---估价150.00到150.00万---成交价:HKD44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1月31日
毕伯涛 (款) 花鸟瓷板画---估价125.00到125.00万---成交价:HKD308.00万---成交日期:2018年10月11日
汪野亭款瓷板画---估价129.00到129.00万---成交价:HKD15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6月27日
王大凡 逍遥八仙瓷板画 (一组四---估价180.00到180.00万---成交价:SGD18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8月31日
下面是2017年珠山八友瓷板相关成交记录(Artron数据)请参考
王大凡 婴戏图瓷板画---估价78.00到78.00万---成交价:HKD99.00万---成交日期:2017年8月4日
珠山八友瓷板画 (一组)---估价480.00到480.00万---成交价:HKD575.00万---成交日期:2017年6月30日
王大凡 婴戏图瓷板画---估价78.00到78.00万---成交价:HKD99.00万---成交日期:2017年8月4日
林德谦 瓷板画---估价50.00到50.00万---成交价:RMB73.92万---成交日期:2017年6月1日
民国 王琦“关羽夜读春秋”瓷板画---估价50.00到65.00万---成交价:RMB63.25万---成交日期:2017年11月12日
王大凡 婴戏图瓷板画---估价78.00到78.00万---成交价:HKD99.00万---成交日期:2017年8月4日
粉彩人物瓷板画 ---估价360.00到360.00万---成交价:RMB380.00万---成交日期:2017年9月17日
从瓷器绘画的品相辨认,民国迄今不到,“珠山八友”作画的瓷器又经反复选择,所以画面一般还保持着光泽亮丽,图文清晰的特征。若见题款文字磨损,画面脱彩,模糊不清,多是作旧。从落款的干支纪年分辨,“珠山八友”生卒年龄差距较大,对每个人的生卒详细了解,有的作伪者不了解“珠山八友”的生卒,落款时任意选择一个干支年款凑数。若发现“珠山八友”卒后年款,必是伪作。从绘画的风格辨认,“珠山八友”的每幅作品都十分精细,山水秀逸,人物传神,花鸟富有生气。伪作往往生硬造作,匠气十足,没有一点大家风范。对少数摹仿极精的作品,要仔细观察,必会发现拘谨死板的痕迹,与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风格相形见绌。要掌握这些鉴定要领,关键是要了解“珠山八友”字画的风格和一生的风格变化,同时要了解他们的生卒年份。有些人往往不是从要领上鉴别,而是看瓷板背面的筋麻纹,看瓷面是否老气,看框架配件等等,这样鉴定必将误入歧途。知道,这些都不是鉴定“珠山八友”的作品的标准,板背筋麻纹是烧制瓷板的工艺问题,有筋无筋,有纹无纹都有“珠山八友”的作品,至于框架配件纯属人为可变之物,与鉴定毫不相干。
珠山八友瓷板画
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到“珠山八友”时代,陶瓷工艺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已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珠山八友”对传统文人画与传统瓷艺,采取兼容并蓄的现实态度,将陶瓷的商品化与艺术化融为一体。他们各人的性格、阅历、修养、气质都有所不同,在选择题材、描写景物、表现技法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长期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各自特的艺术风格。徐仲南的萧疏,邓碧珊的工整,王琦的雄奇,何许人的荒寒,田鹤仙的朴茂,毕伯涛的隽永,汪野亭的苍润,王大凡的古雅,程意亭的绮丽,刘雨岑的韶秀,堪称是异彩纷呈,显现出“珠山八友”瓷画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而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又形成了大致统一的艺术基调,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风貌。他们的艺术追求,突破了传统粉彩的审美特征和意识,他们共同的艺术观与审美理想,为陶瓷美学增加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瓷画审美范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古至今,瓷板画之所以绵延不衰,似陈酒越久越香,究其原因,主要有六:
其一,瓷板画具有瓷板平整光洁之美,便于陶艺家以瓷当纸,随意挥毫,充分发挥作者的绘画天才,充分展示瓷画的审美意境。
其二,瓷板画便于表现中国画的神韵和意味,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笔者在创作山水瓷板画《山水有情》(左图)和《轻舟已过万重山》(右图)时,其构图、线条、色彩、意境,均吸收了传统国画的画风,又烙上现代山水画的印记。
其三,瓷板画是陶瓷艺术家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精髓,表达东方审美理想的重要载体之一,而且这种表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它的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不怕潮湿,不怕霉变,只要不撞击便不会损坏。此外,瓷板画的色彩,无论是釉下青花、釉里红、高温颜色釉,还是釉上粉彩、古彩、墨彩,色彩永远鲜艳,不会因日晒水浸而变色,便于收藏。
其四,瓷板画样式多样,除了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外,还有圆形、椭圆形、扇形、鸡心形、叶形等等,便于家居装饰,既可立成体挂于客厅、书房,又可作家具的镶嵌之饰,或制成插屏或围屏等。
其五,瓷板画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当代瓷板画风格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既可满足人们崇尚古典美的需要,又可适合人们追求现代时尚的口味。
其六,瓷板画是现代环境设计的重要样式,可根据建筑物的装饰需要,面积可大可小,大则如山迎立,小则俯首细赏。当今社会,现代瓷板画已成为家庭环境布置的艺术品之一。
新仿“珠山八友”瓷,多是近些年所为,在辨别时应从胎质、釉色着眼。因为新仿品的胎质和釉色与老的瓷器总是有距离。其次是掌握原作者绘画技巧及风格,要细致分析其笔墨(料)特征。一般仿者多是画得僵硬,高手也难有意在笔先的洒脱。名家笔墨十几年苦练得来,绝非一般之人一朝一夕能刻意求得。画面题字较多者,尤能看出破绽,因为 书法 摹其形而难得其神,如王琦、王大凡等人瓷画题字较多,书体属行草一类,别具个性,仿品由于笔法生硬,字体笔道的料色难免有涩滞之感,填描之,中容易露“马脚”。
关于《珠山八友》,人们咸赞其技艺之精,风格之妙,但其八人之姓氏,究竟谁何,往往引起猜测,传说不一。余时虽尚幼年,亦曾追陪仗履,馨欬常亲,故知之甚稔,爱不揣谫劣,追本溯源,将珠山八友之来龙去脉,笔而述之,以飨读者。
明清两朝重视景德镇陶瓷生产,集中全国的人才和物力,保征了官窑景德镇陶瓷的质量,在 景德镇陶瓷的胎体精细、釉质润净、制作规整、品种多样,特别是颜色釉瓷的精细讲究,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的境地, 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但是,由于官家的统治,又扼杀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个性的张扬和发挥,成为了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桎梏。景德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败,御窑厂的衰落,一批的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
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后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这里的“八友”分 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这其中江西人除外,王大凡、何许人和1904年出生八友中年轻的艺人刘雨岑分别是徽州黟县、徽州歙县、和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人。要再算上徐仲南、田鹤仙,珠山八友实则是十个人,这并不前后矛盾。正如“江西诗派”也并不全是“江西人”一样,“以味不以 形也”。月圆会“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个画家群体,在绘画上他们追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风骨。
年龄大的徐仲南生于清朝同治十一年,比年龄小的刘雨岑年长32岁(刘雨岑生于1904年),可以说珠山八友在中国景德镇陶瓷艺坛活跃了近。这个时期中国民族正处于"国破家亡,匹夫有责"的动荡时代,珠山八友在继承我国景德镇陶瓷传统的基础上,汲取民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营养,以扬州八怪为,以海派艺术家为榜样,容纳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用充溢的时代气息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瓷艺创作, 冲破明清官窑的藩篱,像一股清泉,一泄而下,不可遏止。如王崎在瓷器上面人物,汲取了黄慎的写意手法,表现人物的衣纹和风姿,获得颇为奇妙的效果。王大凡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将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响着景德镇陶瓷艺人。邓碧珊是个在瓷板上描绘人物肖像的瓷画家。汪野亭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国画的泼墨法,在瓷器上绘山水,同样出现墨分五色的中国画效果,给景德镇陶瓷的山水作品注人了生机。刘雨岑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创"水点"技法,在景德镇陶瓷粉彩艺术上产生了的影响,这种技术后来运用于烧制毛瓷,被誉为当代官窑。
“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时期瓷器的代名词。虽然学术界对八人的定位还有一些异议,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很重要。就像我们对待“扬州八怪”的态度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可以撇开这些名词的争论,去实实在在的看看他们的作品。作品才是品评一切艺术价值的标尺和对象。在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人中,我们发现的是这样一个群体共同延续了景德镇瓷器的余韵,也是他们使得我们在近代景德镇的瓷业史上找到了一些自信。
珠山八友瓷版画成交价格参考:
王琦-粉彩《瞎争图》瓷板,尺寸45×26厘米,128.8万元
王琦-粉彩瓷板《渔翁图》241.5万元
王大凡一件《黄山四千仞》瓷板780万元
王大凡粉彩瓷板《禹王治水图》920万元
王大凡-粉彩《出浴图》屏风,尺寸32×22厘米,101万元
汪野亭-粉彩山水瓷板一套,尺寸72×8.5厘米,275万元
邓碧珊-粉彩鱼藻瓷板一对,尺寸32×21厘米,63万元
毕伯涛-粉彩芙蓉翠鸟瓷板,尺寸为39×26厘米,103万元
何许人-《孤山放鹤》瓷板,尺寸41×27厘米,124.2万元
程意亭-粉彩花鸟瓷板,尺寸41×27厘米,137万元
刘雨岑-粉彩《大吉图》瓷板,尺寸为38 ×25厘米,176万元
徐仲南-粉彩《苍松图》瓷板,尺寸43×29.5厘米,97万元
田鹤仙-粉彩梅花瓷板,尺寸38×24.5厘米,80.5万元
“珠山八友”是一个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陶瓷史上是鲜见的,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相当普遍的———“画派”现象。“珠山八友”的出现是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明清以前的陶瓷文化情境中,陶瓷工匠的任务是为统治服务,身份和创作没有自主性,也没有结社的自然条件,他们的身份就像是受雇者。时序发展到近代,陶瓷工匠的身份得到了的自由和释放,于是他们就像其他文人一样具备了形成艺术雅集或艺术社团的条件。他们往往有共同的志趣或人生目的。就像王大凡在《珠山八友雅集图》中表述的一样: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得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这种带有自娱意味的直抒胸臆,让人看到了无奈,也看到了景德镇瓷业的危机局面。
瓷板画出现在明代中期,几来,它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特别是民国初期的“珠山八友”,他们以瓷入画,用胎作纸在瓷板上彩绘,创造了秀美而大气、宁淡而悠远的新粉彩。粉彩瓷板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所绘形象无不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将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清末民国瓷器大热,珠山八友瓷板画市价甚至堪比清末官窑,动辄十数万元至数十万元,而市场仿品充斥,价格仅以千元计。连民国小名家瓷板画也因成本低、销路好而被卷入仿品市场。收藏行家告诫普通收藏者,不要对捡漏仍心存侥幸,特别是谨慎对待自己的件藏品,以免收藏标准被扭曲。
在历史上,瓷板画的艺术地位几度起落,到清中后期,业界发现元黄公望的浅绛白工艺适合瓷板画的表达,因此出现了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新派艺术瓷器”,后来这种“新派艺术瓷器”被称为“浅绛彩瓷器”。2008年10月,程门的浅绛彩瓷板(43×32cm)、金品卿的浅绛彩花鸟瓷板(39×27cm)、王少维的浅绛彩山水瓷板(32×43cm)三件一起拍出50.6万元。
在新派艺术瓷器出现之后,瓷板画数量大增,艺术性大幅提高。清中后期,一批书画功底深厚的书画家介入了瓷器行列,并成为大名鼎鼎的“珠山八友”,刘雨岑就是其中之一。
近几年,“珠山八友”作品价格甚至比清末的官窑价格还要高,有市场人士认为,原因之一是“珠山八友”以群体出现,名气容易打造;也有人认为,与收藏者将眼光转移到瓷板画有关。
以广东地区为例,以前大多数家庭不喜欢在墙上打洞,不接受瓷板画,但是随着装饰手段的提高以及南方天气潮湿带来的书画保管难题,有的收藏者转而接受瓷板画,作为家中装饰挂赏之用。
不过收藏行家提醒收藏者,目前新瓷板画的价格都已,旧时名家之作更不可能以数千元甚至一两万元买得,不要对捡漏心存侥幸。
读者:我收藏了民国名家刘雨岑作品的瓷板画(见下图),请鉴定。
鉴定:从图片看,这件“刘雨岑瓷板画”是新仿之物,对比刘雨岑真品图可见,读者收藏之物画工粗劣,水平一般。刘雨岑师从潘陶宇、科班出身,特别是真品为刘雨岑的纸质画,可见其字体饱和秀美、雍容华贵,对比字体可看出真假作品的区别;其次,民国时期与现代的颜料有天壤之别,天然的颜料价格昂贵,一般的赝品不舍得投入高成本而用普通的化学颜料替代,对比颜色可知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