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 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器型唐以碗为主,宋代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个时期的发展主要融合了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因东汉时期北方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以至于在这个基础上造就了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在唐代达到了高度成熟;特别是宋代的制瓷业蓬勃发展,各类名窑涌现,如宋代的名窑:汝,官,哥,定,钧;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