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景德镇一批绘瓷名家的总称。从广义上说,有代的汪晓棠、潘匋宇;第二代的王琦、王大凡、徐仲南、汪野亭、田鹤仙、何许人、邓碧珊、毕伯涛、程意亭、刘雨岑十人。1928年,在王琦倡导下,先由八人组织了“月圆会”,称“珠山八友”,以后又有二人参加,后称“名家”;第三代的张志汤、方云峰、汪大沧、王步、毕渊明等几十人,其中张志汤的山水、骏马、花鸟,王步的青花,毕渊明的走兽等均很有名。他们大多活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绘瓷各有专长,风格各有所别。他们的作品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吸取了近代画的营养,完全可比肩于画家在纸绢上的作品,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徐仲南粉彩花鸟瓷板 2012年北京万隆以57.5万元拍卖成交,尺寸25×37厘米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珠山八友”的作品就成为权贵富豪、商贾文人和广大民众的货,成为收藏家们追慕的奇珍。但在解放后至七十年代的三十余年里,由于诸多原因,对“珠山八友”宝贵文化遗产的挖掘、收集、保护和研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导致流失和损毁,一度成了文物领域中很少有人问津的“冷门”。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在收藏明清官器十分难觅的困境中,逐步把目光转向“珠山八友”瓷画,至今已成为文物收藏领域的“热门”。九十年代末,随着“珠山八友”作品“鉴尝画册”的陆续问世,知识逐步普及,其作品的经济价值不断攀升,一些窥机制作膺品以谋巨利的人开始进行仿制,有的还招罗人才,组织队伍,进行批量生产,使仿品充斥市场。面对鱼目混珠、真膺交杂的瓷画市场,人们期盼有“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使辩真去伪有一个依据。我们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汇总对此有研究的学者的观点,编撰此文,供奉读者,旨在抛砖引玉,与广大收藏爱好者一起学习研究,求实探真,共同提高。
珍藏界以为,瓷板画早可追溯到秦汉,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是明代中期,在清朝到达壮盛。现在,泛起在珍藏市场上的老瓷板画多是清末与的作品,其中尤以“珠山八友”老瓷板画为上品。“珠山八友”创作的壮盛时期为晚清、至“”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其市场价格堪比清末官窑。 说到“珠山八友”与瓷板画的关系,尚有一个小故事。晚清至时代,江西景德镇群集了批善于瓷板画的能手。1928年,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系挚友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小我私人作一幅画。画完以后,各人拍案叫绝,遂请他们8位继续做画。厥后,他们就建设一个社团“月圆会”,相约每月在珠山聚合,以画会友,探讨画艺,这就是陶瓷史上的“珠山八友”。
先容,瓷板画兼具瓷器与绘画的双重价值,制瓷家同时也是绘画家。好比,“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他善于花鸟画,运用画技法于陶瓷粉彩装饰中,形成一种新门户。近几年,由于珠山作品行情走高,其作品价格也居高不下,如他与汪野亭、王大凡、张志汤的“珠山八友粉彩瓷板(4件)”在2009年嘉德秋拍上,就以89.6万元成交,其粉彩大吉图瓷板曾拍出17.6万元。现在其瓷板画价格动辄十余万元,以难买到真品。
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流派奇峰突兀,风格争奇斗妍。从浅绛彩到粉彩,从写意青花到综合装饰,从民间青花到现代陶艺,薪火相传,谱写了瓷都的时代主旋律。如果说“珠山八友”奏响了瓷艺文人画的新乐章,那么从艺60年的王大凡,乃乐章中强劲的音符之一。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画多是富贵寿考、伏虎罗汉、八仙图等,晚年的人物画以木兰从军、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内容为多,注重作品的时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纪30、40年代的人物画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从王氏人物画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用笔用线遒劲,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一类,多是中锋用笔,朴拙、厚实、圆润,章法别致,有装饰味,这是王大凡与王琦侧锋用笔画人物画的大区别。而模仿品勾线难学其骨,少圆润劲拔之韵味,有的中、侧锋并用,不得要领。
二是人物脸部刻画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有西画中的素描关系和光影变化,晕染手法特,立体感强。王氏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点鲜明,并形成一种惯用的程式。
三是人物画背景多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绿、翠绿、深绿几个层次明显,笔法一丝不苟。
王大凡在浅降彩的基础上,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浅降彩的设色,使浅降彩法画起画回生。王大凡在长达六十年绘画生涯中,兼工带写,构思严谨,用笔流畅,飘逸,其代表“布袋罗汉”,形态逼真,神情庄重慈祥,其动感飘逸,用笔如吴带当风,行云流水。把一个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遥的和尚刻画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纵观王大凡一生的创作,题材多选择具有文化底蕴内涵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承接着古代人们智慧与文化,王大凡"借故"在不同背景下表现出当代人文精神。正是这份"雅"与"俗",文雅民俗的雅俗文化兼并,让王大凡的艺术作品大放异彩,博名至今。
王大凡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粉彩瓷盘,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他用斧劈法了金山的一角,远景是隐约可见的逶迤山岗,近景是梁红玉所指挥的只露出船头的战船,船身、船尾都让山峰挡住了。那战船盘旋荡起了波澜的近水和平静如镜的远湖,形成动与静的鲜明对照,旨在战争场景的辽阔、宏大,从有限的画面之中传递出无限的信息,在画意、画蕴、画境诸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历史典故人物画,堪称人物画家王大凡艺术生涯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