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覆烧外,宋代汝窑裹足支烧的方法也很特,如故宫旧藏的宋汝窑天青釉盘,盘的型体古朴端庄,盘底撇足,裹足支烧,底部有五个细小芝麻状的支烧痕,撇足的弧度和底足施釉的厚度非常到位,充分表现出宋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巧,是宋汝官窑瓷器的代表作。现代仿品比较多见,但有的仿品胎体过厚或撇足施釉过厚,支钉痕粗,没有汝窑撇足的弧度;也有的仿品胎体薄,撇足弧度较大,施釉又过薄,可见宋汝官窑圆器的底足工艺是很难仿制的。
清雍正 天蓝釉琮式环耳瓶
瓷之型代表和展现着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乃至形制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是一个时段政治经济发展演绎过程直接的体现。由于是贴切、真实的人文浓缩,因而,我们研究认识瓷之型的演绎过程也便于了解社会的进程与发展。如果我们对某一类的器物,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有一番系统的了解,如瓷壶类,那么我们从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断代,然后依据同时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艺、人文历史等进行的核实论证,就完全有可能准确的断其年代。假如说年代确立不了,那就容易张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由此可说,鉴定瓷器,观型断代是坚定的要素。
仿品造型失去古物风格
这是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的古代人们的哲学、美学、以及文化差异是的、无法重合的,因此,仿古作假品无论怎样的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瓷造型特点,也必然会留下仿造者的时代烙印,都会有蛛丝马迹留给辨伪者的。
仿品轮廓线条生硬
辨别古瓷真伪,观察瓷器的轮廓线条,也是鉴定作伪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制出来的,任何高手制造的时候在头脑中均有一个蓝本,其制作受该蓝本的限制,不能随意,缺乏自身的艺术创作,所以,在制作时不能随心所欲,只能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的各部位轮廓,其线条是小心翼翼的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的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目前仿品都无法克服的一个特征。
不过在这一点有一个时期的器物是例外的,就是清宫廷库房内有一批年年烧造的大批瓷器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是从未动过的,这种清宫廷瓷器虽然也有三百多年历史,但却无使用过,这一类看起来就是类似老的新器。仿品釉面光泽度过强光泽度过强这一点跟上面一点是相联系的,也是因为没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形成的光滑感,仿品釉面光泽度显得过强,有人称这种现象叫“火刺”,还有一点也是叫“贼光贼光的”,釉面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不泛青不是老瓷。
仿品造型、纹饰极其不自然
历代有很多作伪者,都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且一些人数研究掌握了真品的许多特诊,这些人为了要仿得更加逼真,更加相似,为了避免行家的识破,所以在伪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出来,就是想以假乱真,但是这类高手目前不多,很多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种现象,这也是为鉴定者留下了鉴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