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郑板桥先生的人生感悟可以概括为四句诗

  • 图片0
  • 图片1
  • 图片2
  • 图片3
  • 图片4
  • 图片5
1/6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郑板桥先生的人生感悟可以概括为四句诗

中国水墨画从大的类型上可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每个画种都有自己不同的画法和风格,但是,有很多画家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画种,从临摹到创作,从写生到创作,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后确定了自己的擅长和喜爱的一个艺术风格。在中国画史上,有这么一位画家,他却用一生的时间在画竹石,刻画竹子的清风,主要是追求人生的一种境界和个人清气,他就是清朝时期的书画家和文学家郑板桥。

郑板桥自幼生活拮据,经历坎坷,但他在乳母的影响和教育下,养成了一种很好的习惯,重教养、爱学习,在康熙时期就考入了秀才,雍正年间中了举人,时间长达十年,又在乾隆年间中了进士,并成为清朝的知县,由于其爱民如子,一身清气,两袖清风,为人正直,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郑板桥的画作及人品影响了后世对中国画的学习,包括他的诗词和书法,对人生感叹和境界都带来了深刻的思量,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难得糊涂"及其字形的画面都时刻会泛起人们的记忆。郑板桥在《竹石图》上有一首题诗,道出了他对中国画的深研和人生境界:"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郑板桥一生基本上都在画竹,也许是因为竹子的清瘦能给人们带来一股清气,坚忍不拔、虚心有节能衬托人们心中的理想追求,他对竹子情有钟,这也是他内心人格的真实反映,因此,画竹也就成了他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广交藏友 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藏品想送拍香港(金字塔、奥斯汀)新加坡、迪拜等一线拍行,邵先生AAACXZJ。

作画,除了要经常深入生活、深入传统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古人的绘画思想,从画作中、诗词中、题款上、用笔、构图等各个方面的细节入手,走近他们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灵魂,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古人的绘画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分析郑板桥的题款诗,也会给我们学习、研究绘画带来帮助和有益启示。

"四十年来画竹枝"。


这句话就表明了郑板桥在他的一生中,对画竹情有钟,这是他的艺术理想,是通过对现实中的竹的热爱,感受到竹子给人带来的清风清气,虚心有节的做人魅力,触动了人的真实情感。而画中的竹,则是从现实中而来,经过画家的吸收和心灵感应,再用手中的笔再现出自己的感悟,这些正好映正了郑板桥的人格和品德,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画竹,实际上是画自己,画自己的心。

"日间挥写夜间思"。


从诗的表面上看,郑板桥作画一般是在白天来完成,而到了晚上则是要去思考,去构图,因为每一幅竹子都有每一幅的动人之处。这里的"思"就是艺术构思,正如五代时期荆浩所说的"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还要"迁想妙得",画家在作画时,总是要把思放在位,就是说尽管画竹,但要表达什么主题,说明什么问题,另外,在思的过程中,构图则是成了第二位的,所以说郑板桥的思就是想说明这两个问题。

"冗繁削尽留清瘦"。


这句话意思是很明显的,在现实中的竹子,盘根错节,枝叶茂密,如何在理想的画作中表现出"物"的竹,又要达到画的"意",我们总不能按照现实中写生得来的具体的物照搬到画稿上,而是要经过自己的理解、加工,后用笔墨再现出想要表达的艺术理想。郑板桥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描绘他的思想,通过整理消冗,画面既有真实感,也达到了竹的清风的美感。

"画到生时是熟时"。


关于生和熟的问题历来是书画家们所讨论和追求的艺术境界,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顾凝远也说:"画求熟外生,然熟之后不能复生矣,要之烂熟、圆熟则自有别,若圆熟则又能生也。工不如拙,然既工矣,不可复拙。惟不欲求工而自出新意,则虽拙亦工,虽工亦拙也。生与拙惟元人得之。"

对于"生"和"熟"的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特别是书画方面,都是书画家们一直所实践的共性问题,在书法方面,孙过庭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实际上就是说在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就是要有"生疏感",等待过了这个生疏期后,应当就进入到了"熟练期",但是过了熟练期后,又需要回归到"生"的感觉上来,这时切记防止油滑、草率。同样在国画中,在开始学习时,应当由生而熟,这个过程是练习笔头的功夫,学画没有笔头功夫是不行的,要在熟练用笔的基础上,对构图、润色进行进一步熟悉,但到了一定功力之后,就不再提倡"熟"了,因为熟了就会使画面感到油气、俗气,并且缺乏厚重和古拙之感。


郑板桥所说的"画到生时是熟时"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他的一种谦虚的表达方式,因为他在创作《竹石图》是已经进入到老年,也是他书画造诣的高峰时期了,他的笔墨功夫都属之功,并且对绘画的理解也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但他却没有忘记绘画创作的高法则,依然在"生"和"熟"中寻找着一种平衡。到了人生书画的高境界的时候,郑板桥仍然在生中求熟,在熟中求生,这是一个思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反反复复,让技巧进一步熟练,在熟练后又复生,在巧中求拙,在拙中生巧,是不停地克服自己的流弊和油滑,实际上又是在创造自己的大巧若拙的艺术状态。

郑板桥用了四十年在做着一件事,这是因为他胸中和骨子里装着一种对竹的挚爱,点燃了他心中的真实的情感之火,题诗的四句话正是他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

河南胥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郑板桥先生的人生感悟可以概括为四句诗”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郑板桥画的价格信息

VIP推荐信息

热门搜索

纪念收藏品>古玩收藏品>郑板桥先生的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4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