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长的一个瓷窑系。
它的产品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以前的龙泉窑产品,无论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因此,只能归类到越窑范畴,是龙泉生产的越窑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尽管生产工艺、胎釉、纹饰等方面仍没有超出越窑的藩篱,但在产品创新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就。当时除了烧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盘、碗、执壶、盏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特色。
龙泉青瓷烧造历史从宋代开始,消亡于明末清初。越窑、耀州窑、定窑都是北宋时期的优于南宋时期,龙泉窑是个特例,南宋时期烧造的比北宋时期的要好很多,因为古时候,政治中心就是经济中心,北宋政权南移,龙泉窑异军突起,迅速达到一个质量的高峰.南北两个时期的龙泉窑相比,南宋时期的颜色更好。致力于征集民间藏品送往一线拍行(北京瀚海保利,睿嘉四季等)邵先生18,5'9569.9;45\3是粉青,色淡;第二是梅子青。
元代,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 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
龙泉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一方面与浙江地区悠久的陶瓷生产技术传统关;另一方面,这一地区得天厚的自然条件对瓷业生产也十分有利。龙泉地区盛产瓷石、原生硬质粘土、紫金土和石灰石,这些储藏量十分丰富的矿藏成为龙泉青瓷不断发展和历次不衰的重要条件。龙泉地区多山陵溪流,烧造青瓷的龙窑都顺着山坡而建,原料则借溪水为动力而进行粉碎。山中草木茂盛,可作燃料。烧成的青瓷产品可通过龙泉县境内的大溪而运往各地,十分方便。此外,南宋时期北方瓷业生产衰落,而偏安一方的南宋王朝对瓷器的需求量很大,同时还以发展对外贸易为国策,鼓励瓷业生产;入元后,对外贸易继续发展,龙泉青瓷大量输往亚非各国,这些政治上的客观因素也是龙泉窑取得重大发展的有利条件。明、清时期,由于景德镇彩瓷的兴起,龙泉窑逐步趋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