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在收藏界中,是颇为主要的一个高古陶瓷鉴藏门类。在民间的收藏家手中,但凡是玩高古瓷器的藏家基本都会有磁州窑。在2000年之前,相对唐三彩等当时市场上的热门品种来说,磁州窑的价格要低很多。但是2000年之后,持续高涨。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它具有极为鲜明的民窑特色,所生产的瓷器被称为白与黑的艺术,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创造性地将中国毛笔书画,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了我国瓷器书法绘画装饰的新篇章。它自北朝创烧,于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经明清至今,历千年而不衰。它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蜚声中外,形成了中国古代北方大的民窑体系。它,就是中国北方民窑的代表——磁州窑。
北宋(960-1127) 磁州窑黑地划花牡丹纹瓶
拍品造型端庄秀美,俗称吐露瓶、嘟噜瓶,也见有考古报告称为「矮梅瓶」、「半截梅瓶」,为宋金时期北方瓷窑流行。圆唇外翻,小口,短束颈,圆肩,腹圆,腹壁较直,稍内收,隐圈足。细米黄陶胎,施釉不及底。颈部素白无纹,其下黑地划花装饰纹样。肩、胫部分别装饰覆仰莲瓣纹,上下呼应。腹部装饰四朵缠枝牡丹为主题纹饰,花叶舒卷,花朵婀娜,笔意潇洒,一气呵成。此种纹饰组合方式为磁州窑经典造型,于白釉黑彩剔刻花器中常见。纹饰空白处皆划出篦纹。
磁州窑:北方大的民窑体系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大的民窑体系,也是的汉族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宋 磁州窑白地剔花花卉纹梅瓶
本器小口外卷,致力于征集民间藏品送往一线拍行(北京瀚海保利,睿嘉四季等)邵老师,《一8伍》 《9伍六玖》 《九四伍3》微呈盘口状,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至底,内挖浅圈足,为宋代梅瓶典型样式。瓶胎呈灰褐色,微微发白,淘洗细致,瓷化程度较高,整器除足胫处露胎外,其余部分通施白色化妆土,先在化妆土上剔刻纹饰,然后再上透明釉,入窑烧制,这种做法为磁州窑系的河南登封窑所。瓶肩部装饰变体回纹一周,腹部主体则以缠枝花卉为主题纹饰,其花茎粗壮,花叶饱满,刻工豪迈,热情奔放,叶子之上再用细笔勾划纹理,于大气之中又透着一丝。
溯源:流传千年的黑白神话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对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着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13世纪 磁州窑系剔花梅瓶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收藏鉴定磁州窑瓷器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从化妆土鉴定。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由于加了一层化妆土,其在烧制过程中因膨胀系数不同会导致化妆土外的釉层的表面产生裂隙。经过近千年的流变,一些瓷器会出现脱釉的现象。因此,通过脱釉以及脱釉后裸露的化妆土层的新旧来判断一件磁州窑瓷器的新旧应该是比较准确。
其次,从画工判断。磁州窑是中国老窑口中民窑的代表,其产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市井风情,其绘画或书法风格往往粗犷豪放,洒脱不羁,这也是辨别磁州窑瓷器的着眼点之一。
后,从装饰纹饰推敲。宋早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产生时期,该时期的磁州窑纹饰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和简单的花鸟图案构成。金元时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辉煌时期。可以看出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发展成熟,由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发展成为完备的花鸟禽兽、山水、人物画,该时期的磁州窑纹饰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国书画的特征,形成了特色的瓷画艺术,装饰手法除白地黑花外,又增加了红绿彩。掌握磁州窑瓷器纹饰的发展流变特征也是鉴别其真假所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