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比珠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轻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1、无论清代还是民国期间,制作的香炉底款,在鋳造完成以后,字款及边框都要进行修磨,铲磨铸造出现的一些毛边毛刺。修饰文字,鋳造成形以后要做到边缘棱角不锋利、不刮手。
但是赝品的文字边框,以及器物棱角等部位修磨不到位。例如:炉的外棱边缘修磨不到位,比真品的棱角锋利,炉腿的底边与腿的交角锋利。有的出现明显铲磨的刀痕;有的倒角修磨的不均匀;有的残留锉刀修磨的,或沙轮打磨的痕迹。这些都是老旧香炉没有的工艺表现,也是赝品的物证。
2、真品香炉的皮壳包浆,体现着老旧铜香炉的重要特征和标准。所谓皮壳是说老香炉的氧化层,我们知道金属都存在着老化氧化的特性。由于真品铜材加入金、银、锡、铅等金属元素。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民国,器物在空气中的氧化慢慢使香炉外观呈现,深棕色或黑色。这种氧化皮壳根据年代,使用状况和不同的保存环境,氧化皮层薄厚都不一样,但是无论薄厚,其附着力。如果用干抹布擦拭,会使黑色皮壳出现油亮感。而且表面皮壳没有丝毫脱落痕迹。但是赝品所伪造的棕或黑色,用布擦会使抹布出现色素。同时在擦拭的时候手上有粘感,这是表面进行喷涂或人为氧化伪造的证据。
3、真品的炉耳以及部位,会出现常触摸及磨损,造成曝露黄色铜底的现象。如果是真品,皮壳会从黑或棕色直至露出黄色铜质,慢慢会出现变薄的颜色过渡。
但是赝品没有这种特征,既使伪造这种特征,赝品所曝露的铜质表面也是光滑的,没有任何氧化斑特征,这是造假皮壳的证据。
4、真品由于长期挪动,炉的足底会出现磨损曝露的铜质。三足底或圈足底,光亮度和磨损痕迹都一致。
但是赝品很少有磨损光亮痕迹。既使伪造这种特征,其表现的光亮度不一致。而且皮壳的过渡色会曝露造假的证据。
除这些真伪区别证据之外,还包括炉膛里的老化沉积物以及器物工艺死角的物质沉积等等,很多证据。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材料和技术以及不同保存环境,造成真品百种千种的表现。这便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大量的考查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特征标准,依靠这些客观的科学标准便能对赝品进行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