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是一个轮回!回到千年前,是宋朝。宋朝的审美高度,失落了千年,今天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宋人以为,越简单越美丽,这种极简主义在今天的西方极度流行,包豪斯就是代表之一。
宋瓷以釉色,造型为美,摒弃了过多的装饰,也不用红浓绿艳进行装饰。宋瓷的绝品,以雨过天青为釉色,以青铜礼器为造型。在复古中有创新,在单调中现品位。
宋代名窑辈出,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就好比五朵金花,随意簪一朵别在鬓上,一下子就是千年。宋人好簪花,就好像今天的三藩市。
“如果你来到美丽的三藩市,你会见到戴花的绅士。”
宋人簪花,不分男女。《水浒传》里那个刽子手,号为一枝花蔡庆的,没读过的人肯定以为是风度翩翩佳公子。这种雅兴今人罕有。
且慢,宋代还有比五大名窑更珍贵的名窑吗?如果有,它是谁?为什么现在没人提起了呢?
答案就是柴窑!这是比五大名窑更为珍贵的名器。只可惜昔人黄鹤,柴窑已经神龙摆尾,不知踪迹。今人只能唏嘘,在文献记载中寻找柴窑的蛛丝马迹。
五大名窑概念早的提出者,有文献可查的应该是号称明代宣德年间编制的《宣德鼎彝谱》。
这是一部关于宣德炉的著作,文中提到:
“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均定。。。选其样式典雅者写样上呈。”
意思是皇帝命令,把皇宫内府收藏的六大名窑瓷器样式典雅的,画成图画,给皇帝审定,作为宣德炉的样式。
宣德炉是一种名贵的铜炉,目前收藏宣德炉极为盛行,可惜能被确定为宣德时期的铜炉,可谓凤毛麟角。原因在于,这本宣德炉巨著,后人考证并不是宣德年间写的。而极有可能是明晚期文人之作。
文献中出现六大名窑,柴窑,就这样赫然出现在明代宣德皇帝宫廷。明代柴窑应该是存在过的。但到了清代就已经无法寻觅了。
乾隆皇帝还写过柴窑的诗句。不过,据现在眼光看来,乾隆皇帝搞错了!他把宋代吉州窑搞成了柴窑!
《咏柴窑碗》:“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水宣巧,龙艘落叶斯。”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不是写的吉州窑木叶盏吗?怎么被乾隆搞成了柴窑?
南宋吉州窑木叶盏玳瑁色黑釉
柴窑,是五代时候后周朝周世宗柴荣御窑。据传说,当年请柴窑釉色,世宗批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这一句“雨过天青”,就成了后世青瓷的。但直到今天,柴窑的雨过天青,到底是什么颜色,已经没有人知道。因为,从乾隆御制诗对吉州窑的误判可知,乾隆时期,柴窑已经消失了踪影,神龙升天,首尾难见。
对于柴窑,宋代文献未见,明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公认的说法是柴窑出北地。后来又有人填上了河南郑州四个字。河南宋代多瓷。汝,定,均,都出于河南,柴窑出自河南可能性还是的。但一无实物,二无疑似窑址发掘,柴窑之谜恐怕还得延续个几十年。
还有一句形容柴窑的话,今人都是按照这句话作为鉴定要诀去寻找失落的柴窑,就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张应文(约1524~1585),明书画家、藏书家。死于万历12年。可见他是嘉靖隆庆万历时人。
而更早的文献,只记录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曹昭 洪武《格古要论》)
所以,这十二个字有多大可靠性也值得怀疑,以曹昭之说去寻找柴窑,恐怕更为可靠一点。
疑似柴窑不是天青色,但土脉滋润细媚,足为红褐色,欢迎探讨
这两则文献,张应文的流传颇广,但他自己也说是“闻其制”,来源不可靠,自己没见过。而曹昭是明初洪武人,比张早了200年,所以曹昭的记载应当更为可靠。今天研究柴窑者,多不说曹昭,而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论,恐有以讹传讹之病。
在明初洪武(1368-1398)时期,柴窑已经少见了,曹昭之论,应该是亲眼见过这种柴窑瓷器后说出来的。
所以,研究柴窑的学者,应该正本清源,以早的文献记录为准。所谓薄如纸声如磬都不应该作为判断柴窑真伪的鉴定标准。天青色,滋润细媚,则青如天,明如镜可拟。(这里的镜不是玻璃镜,而是青铜镜)铜镜照人,隐隐绰绰,说它滋润细媚,恰如其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所谓柴窑仿品铺天盖地,还大写上柴窑二字,或者柴世宗三字。五颜六色,千奇百怪。好事者皆以为收藏到了柴窑真品,真是可叹可笑!多少年了,藏品想送拍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五.零五.六九.二五.六一.五。郑女士。柴窑作为陶瓷界的大的谜,目前任何正规博物馆都不敢给自己的藏品定名柴窑,害怕贻笑大方。而国宝帮们大事宣扬自己手上的柴窑为真品,也只能说是充满爱国激情和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