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弘治年 通宝 小平雕母 辨析 实证 分类: 雕母与母钱
小钱一品非平凡 明雕祖母可辨识
弘治通宝,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两京及各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主铸形制小平光背,另有珍罕折钱(本博2011年4月11日博发《非孤 珍精弘治--<弘治通宝折十>)。后在正德二年四月各省全部停铸。是故,弘治钱前后铸期不足四年。
弘治通宝行用小平钱,有一定遗存,不难见到,唯其母则甚珍贵,曾见有古泉网站拍卖过弘治通宝母钱一品。作为明代之泉,行用钱铸量不少,必有母钱遗存,实乃正常(如没有反倒不正常)。而有铸母之钱,则其雕母祖钱必有,无非看是否有得遗存而已矣。
藉此,今日便将本人帐中所藏之一品弘治通宝光背小平祖钱呈上,并试做一番辨析,看看其究竟是乃母乃祖。本品为帐中藏品,获藏已有时日,为今上博,特做了手工锈垢清理,以便能更清晰的对其加以认识。
此品,出自罐藏,可见未清理前锈垢裹身。清理后,字口更加清晰。在清理过程中,可感锈垢坚硬,如甲似冑,紧实结垢生锈附着钱体,需施以力,针头方可撬动锈垢。再察体上其余地方之锈,可见锈浆十分老道,整体锈色自然。一言以蔽之,此等锈色包浆,乃天成之相,一眼无疑,天下伪作绝难为之矣。
在锈浆体验和辨析无疑的前提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观察分析其钱体特征。可见其字廓高凸,挺拔如峰,钱体厚重,方圆廓正,十分规矩,就其貌相而粗眼观之,已然具有雕母之相。
,其钱体尽管仍有锈浆覆盖,然而可感其钱体无砂无眼,光整有加。足见其板材精铸,铜质精良。而这基础品质,则是雕母所具备之基本特质矣,此其一;其二,此品直径26.5毫米,大于弘治小平行用钱,此亦为雕母尺寸之必然。
其次,从钱文字口的形成特征上看。虽然在本品上未见残留未清根之余铜。但是,我们从文字乃至笔划的整体面窄地宽,呈现梯形之形态来看,此具有雕刻而成的基本特征,此其一;其二,我们可以清晰的见到,在能反映手雕与否的地方,换言之,在具有“口”形的地方,如“通”字之“甬”中间,“寳”字宝盖头下,“弘”字“弓”的下部等,凡有“口”形或“三角”形的地方,皆是呈倒金字塔漏斗状,其四个边至底,直角尖锐。这样的形态,是铸造所无法形成的(包括使用失蜡法铸),也就说,其只有用刀具斩刻斜切,方可形成这种特殊的形态。其三,察其钱文书意,可见本品“弘治通宝”四字,书法颇具力道,书意端庄而隽美,其中的“治”字书意,乃为弘治钱中的两种“治”之“连水治”书写法,可以毫无疑问的断定,这一书意,盎然神韵,乃正无邪矣。
通过上面两大点的辨析,可以基本排除此钱为铸造的可能。由此,也就可以判定其乃手工雕刻之品。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其笔划有些地方并非锋利如刀斩,而是呈修圆形态。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雕母辨析研习博文中曾经提到,这是一种粗雕后又精修的情况,其目的是使雕母在呈样或者做母钱翻模时能美观或者顺畅,有利于护手护模。
这里,对于清代以前的雕母,长期以来发现很少,很多泉友未藏未见,又由于其属于钱中,无论品种皆珍贵异常,因此,能认其之实,或者敢认其之实者,相对比较少。事实上,只要我们认真辨析,尽管今天有不少伪作工艺品,可以把个字口缘廓做得高凸,也很精整,给人看似雕母之感,然而,由于雕母乃手工完成,其关键性的某些手工特征,则是无法仿造出来的,除非仿者用手工雕作。因而,只要我们把真雕母与假雕母放在一起,真假则可立辩,而无需泉识多深。反之,若你把当代工艺品当作真雕母来认识和对待,那结论当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此不多言。
是故,对雕母的认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收藏实践和见识,去解读真正雕母的诸多特征信息,见仁见智。无非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我们不要被“”、“没有见过”、“书上未载”等束缚,进而想当然的以“这么珍罕的东西,我从来没见过,你怎么可能有”等主观意识下断章。事实上,无论是过去未见未闻之品,或是如泉界所言之“、仅见”,只要我们得见新品另品,只有一点,那就是摒弃所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紧紧根据实物,进行实证辨析,只要基本真实无疑,就是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