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
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元青花 玉壶春瓶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当下藏品出手以及拍卖藏品甄选 一三一六七七二七七六八 王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釉色、纹饰华丽丰富,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早期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的转折比较明显,有些憨笨的感觉,比不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舒朗。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优美流畅。明代的玉壶春瓶以青花品种为常见。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主要装饰图案。
元青花玉壶春瓶,胎色白中略显青,胎体烧结紧密,但有砂眼,放大镜观察砂眼内有晶状颗粒;底部有疏松感,布满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坑眼和狭长缝隙。有铁质斑点,基本上都在凹坑内,上面布满针尖大小的白点,个别地方像块锡斑。手摸有润滑感,像婴儿肌肤。露胎处和胎釉结合处有桔红色斑点红和一线红,放大镜下观察火石红星星点点。内壁无挂釉,呈浅浅的土黄色,有黑点、星点火石红和拉坯旋痕,内底有旋痕和结胎痕。底部有若隐若现的旋痕,中心有一颗小米粒大小的乳钉痕。要鉴定一件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是否定论的后一道决定。判断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如果一上釉,完了。就像人蒙上脸讲话,无法判断他的实际年龄一样。
青花和釉里红同属高温釉下彩,可互为参照。现存元代青花十分罕有,釉里红更属凤毛麟角。釉里红:为瓷器釉下彩名品是在瓷坯上以铜红料制图案,再外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使用铜红料的彩绘瓷器开釉下红彩之滥觞,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即南宋灭亡年)元朝已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招募全国各地能工巧匠,的推动了景德镇瓷器工艺的发展。釉里红作为新品种之一,创烧成功,走向成熟。玉壶春瓶从体量上大体可分两类。一为景德镇民窑产品,另一类为官窑之作。景德镇民窑产品,以江西乐平两座平民墓出土的两件菊纹玉壶春瓶为代表。两件高大抵在21厘米左右,外形基本相同,侈口,束颈溜肩,腹下鼓,圈足外撇,不正圆,足底有釉。颈部、大腹径、胫足相交处有明显接痕,透明釉乳浊,呈蛋清色。图案布局简单疏朗,运笔率性流畅,发色暗红,带有较大晕散,这是烧造时还原不完全和高温中铜容易挥发所致。这类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同时期同类型器物中,晕散釉色颇为常见。另一类为官窑之作,如本件拍品,高度在29厘米左右,器身修胎,接痕不明显,釉面光洁温润,有如玉质。红色虽有暗沉,无大范围晕散。图案繁密,满身而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