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具造型、室内装饰、书籍装帧等多个方面,尤其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冲击。风格派有影响的实干家之一是建筑师兼设计师里特维尔德 (Gerrit Rietveld,1888-1964),他将风格派艺术由平面推广到了三度空间,通过使用简洁的基本形式和三原色创造出了造型优美而功能完善的建筑与家具,以一种实用的方式体现了风格派的艺术原则。 风格派设计在舞台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出生在纽约的舞台设计师阿德林妮?卢帕(Adrianne Lobel)设计风格多样,广泛涉猎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创作领域。198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德?拉?默纳剧院演出的大型舞蹈《快乐的人,幽思的人,稳健的人》是卢帕喜欢的设计之一。她选择用抽象的方法设计,并且从风格派的绘画中得到了灵感,整个舞台由直线和方格组成,色彩单纯而宁静,纯白色边缘框作为两侧垂幕,富有很强的装饰性。根据色彩草图试验,分为冷、暖两个色调;冷色以蓝、绿、赭石和黑白色组成,暖色由桔红、赭石和黄色构成。通过运用抽象色块的反复组合创造一种液体流动的感觉和富于表现力的环境,以及大自然中优美景色的境界:绿色的原野、蓝色的天空、日落和黎明、修道院和城市、以及欣喜、悲伤、平和、骚动的情绪,风格派的表现力由此可见深远。 由刘军设计的《英语教学》小栏目也是典型的风格派作品(如图6),整个背景是一块近似平面的很多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格子组成,所有 线刻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它靠光影产生,以光代笔,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 镂空雕是把所谓的浮雕的底板去掉,从而产生一种变化多端的负空间,并使负空间与正空间的轮廓线有一种相互转换的节奏。这种手法过去常用于门窗栏杆家具上,有的可供两面观赏。 现代浮雕从材质上说有:铜浮雕、石材浮雕、水泥浮雕等等,主要运用与建筑的墙体和比较大型的环境里,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浮雕已经越来越广地被运用。 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