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梁启超“真书体”市场逐渐走热理性认知尚待时日

  • 图片0
  • 图片1
  • 图片2
  • 图片3
  • 图片4
  • 图片5
1/6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在政治、经济、司法、外交、教育、社会、新闻、言论、文学、

文化、思想学术(一项即涵盖百科)等领域均有贡献。同时,梁启超也是继康有为之后又一位碑

学巨匠。梁启超在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是通过其碑学和金石学贡献而奠定的。就是这样一位有书

法成就的书法家,却一直未能享有其书法史及书法市场应有的地位,本文将围绕此予以说明。

? 梁氏“真书体”三个阶段

  梁启超主要的书体为真书(现在通称行楷书),兼摄篆、隶、行、草等书体,其晚年尤以真书创作

达于极诣,几乎件件。梁启超早年受过严格的馆阁体训练,从欧楷入,楷书功底深厚,至今仍可见

其晚年真书犹有欧楷的险峻之象。后在康有为影响下,渐由原来的欧体转向魏碑体。梁启超虽然受康氏

碑学濡染尤深,但在实践中并未被其凌厉张扬的书风所感染,而是选择了从颜、欧入手,上溯六朝碑版

,尤醉心于《张猛龙》《高贞碑》《张黑女墓志》等,并了其树一帜的真书体风貌,民国。

梁氏真书的特点是化方为圆,化柔为刚,化直为曲,以篆分之法入于真楷,以真楷之法入于行草,故篆

隶真行草融于一体,打破了单一书体的桎梏。1939年丁文隽在其所著的《书法精论》中称梁氏真书“结

字之谨严,笔力之险劲,风格之高古,远出邓石如赵之谦李瑞清诸家之上”,可谓的评。

  一般通行的说法是,梁启超书法的探索与书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个阶段是从梁启超少年习字始至1911年民国成立前,也即梁氏40岁之前,是梁启超书法实践的

承袭期;第二个阶段是1912年至1922年,即梁氏40岁至50岁间,是梁启超书法实践的融合期;第三个阶段

是1923年后,也就是梁氏50岁之后,是梁启超书法风格的升华期,梁氏以方笔一路魏碑之体势和笔意融

入行书之中。这一时期的梁氏真书,用笔沉着稳健,方圆结合,轻重、徐疾、提按分明,既在每笔之中

体现运笔的规范,又在结体中出丰富的运笔变化,是其真书体成熟的标志之一。

  梁启超学书甚早,蒙童时即已接触书法,但其系统的书法启蒙是在1890年,彼时18岁的梁启超与陈

千秋同受业于康有为开办的广州万木草堂,攻读经世之学,时逾数载。康氏是中国近代书学史上提倡碑

学且卓有造诣的书法家,1889年写成《广艺舟双楫》。这部碑学理论著作,了近代碑学书风的发展

,梁启超自然也要受康氏“尊碑抑帖”思想的影响。但梁启超在学书过程中并没有对康氏亦步亦趋,更

没有生硬地去模仿康氏书法。同时,康有为主张“尊魏卑唐”,认为学书“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

,无复窥见古人之日”。而梁启超在学书上也没有盲目接受康有为“卑唐”的主张。在广集历代碑版的

基础上,他选择从唐楷颜、欧诸体入手,并由唐牌上溯六朝碑版,进而研习汉碑。在习碑上,康氏取法

圆笔一路的魏碑,尤得力于《石门铭》;而梁启超则毅然摆脱“康体”的“阴影”,选择了方笔为主、方

圆结合的北魏碑志如《张猛龙碑》《高贞碑》《爨龙颜碑》《张黑女墓志》和《李超墓志》等,试图另

辟蹊径,个人特的书风。

  据新会籍梁启超研究陈福树撰文记述,现在能见到的梁启超早的楷书书迹有两件:一件是

1894年为家乡茶坑村文昌阁撰书的门联,另—件是1898年致康有为的小楷信札。从梁氏的这两件早期的

楷书中,尽管未有风格可言,从字里行间却可窥见其年轻时对书法学习的认真态度。

  流亡日本的14年间,梁启超从事社会活动与著述之余,书法用功多的即是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

》。他在1909年至1911年间,先后以小楷手抄自作诗集以及《南海先生诗集》各一册,从这两册手抄诗

集的小楷手迹中,可见在当时梁氏于“二王”小楷的功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当时康有为显然对他

的这两册手抄诗集所展示的书法艺术十分满意。康氏在梁启超手抄自作诗集中多处就书法的用笔、结构

方面做了眉批,还在梁启超手抄的《南海先生诗集》题诗,称赞其书法“精妙绝伦”。

  1912年民国建立后,梁启超回到中国。在政务与著述之余,一如既往钟情于他的“业余爱好”。只

要一有闲暇,他便倾情于临池习书。从梁氏1914年所书的《赠鹤俦仁兄楷书对联》及1915年《题西樵山

白云洞楷书对联》等作品可看出,经过多年的临习,其书法水平已有明显的提升。1916年间,他曾再度

以欧阳询《化度寺碑》为书课加以精心临习,说明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不断在唐代欧楷与魏

碑之间来回游弋,似乎在探索两者之间可以相融的路径。1916年楷书署《盾鼻集》书名便是他这一探索

经历尚未成熟的“产品”。其间,他还深研隋《龙藏寺碑》,意在探索从魏碑到唐楷嬗变的轨迹。

  梁启超在1922年50岁之前,其真书面目尚不能说已经形成自己特的风格。然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间

,梁氏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北魏碑志的临摹。直到50岁以后,他还对多种魏碑进行过认真临习。正由于他

对北魏碑志的广采博取,从而为他50岁以后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现在的古玩市场水很深,不管是公开的拍卖还是私下交易的中介,亦或是网络商店以及贴吧,卧虎藏龙
,鱼目混杂。那么怎么更安全更好的出手自己的藏品。全国一家艺术保真贷款的信贷基金——广州
信昶银行业艺术品信贷基金。为你提供以下服务:
1、艺术品的真假检测
2、艺术品的价值评估
3、保真前提下抵押贷款/下收购艺术品
财富人生,从一个电话开始,欢迎致电 李先生
  同时,梁启超在50岁前后,还着力研习汉碑,探索取汉隶笔意,以丰富魏碑书体的神态。1925年2月5

日,他在致仲策弟的信札中写道:“日来写张表,专取其与楷书接近。一月之后,请弟拭目观我楷书之

突飞也。”可见他其时对自己这种以隶分入楷的探索是充满高度自信的。

  字画市场逐渐走热1922年以后,梁启超的真书已开始形成自家风貌,进入高度成熟期,但尚未达于。这一段时间

,他取唐人楷法和汉隶笔意融入魏碑,刚柔相得益彰,形成了清刚而俊雅的审美风格。其结体多以魏碑

扁方的体势为主,但欧体楷书的险峻特征仍隐约可见。这时的梁氏书法,用笔方整为主,圆润为辅;横画

、竖画起笔方利瓷器,收笔圆润及转折之方棱,均取法魏碑;而横画收笔上翻,撇捺伸展外拓,形成一种飘飞

状,具有明显的汉分笔意。1925年以后,尤其是梁启超生命的后两三年间,是其书法艺术臻于老境、

风格得以升华的时期,也是作书为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梁氏真书,已然脱去了单纯的唐人楷法或

北魏楷书的体势,而走向了多种书体的高度融合。

  由于梁氏晚年真书的这种高度融合性,故此,许多人皆欲模仿,但真正能模仿到家的,少之又少。

故梁氏赝品虽多,然大多一眼即能识别。一般模仿者根本不具有梁氏的学问修养和对真书的深刻体悟,

难具气象。

深圳市找大状法务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为你提供的“梁启超“真书体”市场逐渐走热理性认知尚待时日”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梁启超信息

VIP推荐信息

热门搜索

绘画/书法>国画>梁启超“真书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4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