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窑红瓷器是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
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郎窑一名早见于刘廷玑《在园杂记》,书中载有“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比摹成、宣、黝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紫垣为郎廷极的别号,他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任职期间监督匠师模仿宣德、成化时期瓷器,能达到乱真的程度。
郎红与美人醉釉、粉红釉、孩儿脸釉、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十分相近,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康熙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明代更成熟,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
郎窑的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的郎窑红。
郎窑红瓷器的着色剂是铜。
制作工艺包括将瓷泥拉坯成型、将调好的含铜釉料施加在瓷胎表面、入窑以1300℃的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由于烧制郎窑红对窑室气氛、烧造温度等的要求比较高,想要烧成一件发色的郎窑红瓷器十分困难。所以当时有民间谚语说“若要穷,烧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