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有人辨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 | 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辨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末战乱而已。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冲击。
许多钱币学家和收藏者喜欢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但声音并不是鉴定钱币的可靠标准。先秦钱币由于配比原因,铅含量有可能越高,掷于地面其声音较为喑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声音较喑哑。汉代后的钱币工艺得到大大改良,铜铅锌配比趋于稳定,固声音清脆。而明朝嘉靖以后的钱币,因采用黄铜铸造,声音则更是清脆、响亮,如果声音沉闷则有裂。
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为稀世珍品。
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