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洗衣程序中通常加入高温,加入杀毒剂,以及后的整烫过程这三步来确保织物在洗涤过程中的杀菌条件达到国家标准。
1、掏兜分拣。医护人员一般会将圆珠笔、签字笔、口红、药品、手纸等物品装进衣服里面,如果不掏兜分拣,可能会污染衣物;
2、领口、袖口预洗,衣服脏的就是领口、袖口,提前预处理,会节省主洗时间;
3、洗涤前,需要将医护人员重污服装浸泡在84消毒液或者一些碱性较强的洗衣液里,浸泡5分钟,进行消毒,这样可以方便后期的清洗,由于医护人员的服装都是浅色系,因此这些碱性的洗衣成分可以有效的起到漂白的作用,而且还有杀菌的良好功效。
4、清洗时,洗衣机内衣物不要装的太满,2/3装量较为合适;加入强力医用洗衣粉,有助于固体污垢的脱离;
5、主洗时采用低水位,以40℃—60℃洗涤20分钟后在高温洗涤,之后逐步降温;
医用织物上的污垢污渍以药渍、血渍、人体排泄物、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为主。在洗涤过程中防止织物的交叉感染及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极其重要,如果洗涤过程处理不当或是消毒不就于病人使用将会引起交叉感染,危机病人的生命健康。所以医用提供的织物清洁卫生,决不允许携带致病菌。医用织物洗涤质量标准如下要求:
1、感官标准
无污渍;无串色(织物原因除外);白色织物洁白度良好,无发灰发黄现象;工作服、被套、床单、(无松紧带的)熨烫平整,舒展,无异味,无异物,无破损。
2、微生物指标
细菌总数:<200cfu/25cm2。
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3、PH值6.5-7.4之间
百次洗涤织物不发灰,不变硬,不破损。
影响医用织物洗涤质量的几项重要因素:
水质:在洗涤过程中,硬水会造成被洗衣物的损伤,使白色衣物发灰,发黄,破坏纤维和色彩,使衣物变硬,硬水种的矿物质对漂白水(剂)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使用织物牢度下降,严重时会导致织物破损。因此,洗涤用水须做软水处理。
WS/T510–2016《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擦拭物体表面的布巾,不同患者之间和洁污区域之间应更换;擦拭地面的地巾(拖布)不同病房及区域之间应更换,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抹布擦拭时,按照“S”形走势,勿重复擦拭已经清洁过的区域。当擦拭两个不同的物体表面或抹布变脏时,更换抹布,忌反转用另一面擦拭或重新浸泡使用。
清洁工具应满足保洁工作的实际需要,准备足量的清洁抹布和地巾,放入清洁容器中并倒入清洁剂或消毒剂,使用后放入污物桶内,直至清扫结束,将污物桶内所有污染的抹布或地巾集中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