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市场的“政策市”特征明显,导致农机补贴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同时也挤压了市场主体的活力。《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市场机制发挥补贴政策对农机化的引导作用,推进补贴产品双方市场化对接,提高政策的指向性和性
农业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在农机补贴原则、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方面有很多创新和突破,是根据当前农机化发展形势对农机补贴政策作出的调整和完善。
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机化发展步入快车道。11年间,农机补贴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237.5亿元,农机化水平从2004年的33%提高到2014年的61%。与此同时,农民对农机补贴政策的依赖性明显增强,企业则按照农机补贴目录来满足市场需求,农机市场的“政策市”特征非常明显。随着农机补贴资金的不断增加,补贴的边际效应却在逐步递减,同时也挤压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应该把农民和企业尽快引导到市场配置资源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大的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着名农机化杨敏丽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意见》提出,要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发挥补贴政策对农机化的引导作用,推进补贴产品双方市场化对接,保障购机者选机购机自主权,促进农机科技进步。以市场化思维完善农机补贴政策,将推动我国农机化发展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和创新双轮驱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