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所与所之间的“门禁”,整合集成全院各研究所的技术、人才、平台等资源条件,构建综合技术生产模式
李清双近很开心:自己承包的1000亩土地,在去年亩产650公斤的高产基础上,今年又创下亩产868公斤的历史纪录。其中,10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1056公斤!
李清双是山东德州市武城县武城镇东小屯村的种植大户。一样的土壤,同样的光照,为何他的承包地能如此高产?
原来,李清双和其他种植大户的连片万亩承包地被中国农科院相中,成为中国农科院“玉米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示范田”。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黄长玲联合院里的其它研究所,以及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用自己培育的玉米新品种“中单909”一起开展高产试验。
秋收时节,前来参加现场会的们纷纷登上架在田间的梯子,俯瞰丰收在望的万亩示范田。玉米亩产超过1吨!实际测产的结果让们异常兴奋。
“之所以能实现亩产吨粮,得益于农科院实施的农业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计划。” 黄长玲告诉记者,“过去搞科研,大多是课题组单枪匹马作战,就好比突击排出击,战绩也会不错,但只是小胜,无法展开大战役。这次这么多人共同参与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就如同把许多突击排组成大兵团,大家各显神通、联合作战,战斗力强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