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来讲,凡是储存散粒状物料的圆筒状构筑物均可称为筒仓,而用钢板制作的筒仓即称为钢板仓。钢板仓具有对散粒体物体进行接受、贮存、卸出、倒仓等功能,起着平衡生产过程,连续生产,节省人力,提高机械化程度等作用。
类型
钢板仓大致分为装配式钢板仓、螺旋式钢板仓、焊接式钢板仓三种。
1、装配式钢板仓
装配式钢板仓是在工厂进行钢板钻孔,现场采用高强螺栓连接装配而成的钢板仓。
特点
【1】相同规格与其他仓型相比用钢量少,成本较低;
【2】可直接在现场安装配装,施工速度极快,且对安装人员技能要求不高;
【3】可拆卸重组、重复利用;
【4】采用高强度的螺栓连接钢板,气密性相对较差,不适用于储存粉状物料和易变质物料。
2、螺旋仓
螺旋式钢板仓(也叫卷边仓、利浦仓),利用“冷轧折弯”原理,由叠层钢板连续冷弯咬边连接而成,其结构决定了它只能适用于薄板。
特点
1】密封性能好,可存放水泥、粉煤灰、粮食等各种粉状物质和液体物料;
【2】由于连续冷弯咬边,整体稳定性、安全性更好(经历多地区的强烈地震考验)、寿命长;
【3】不能拆卸,只能性使用;
【4】对现场设备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高,对卷仓材料要求高导致材料采用范围窄;
【5】相对于同规格装配仓用钢量高,因而成本相应增加。
3、焊接式钢板仓
焊接钢板仓(也叫钢板库),由钢板焊接而成,是在我国钢板仓行业的不断发展中,由我国自行研发立施工的大型焊接钢板仓。
特点
【1】仓储量大,单库容量1-10万吨,可组建更大容量的储库群;
【2】相对螺旋仓而言工期长、自重超过螺旋仓的2-3倍,每3-5年需做防腐处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近日,宁夏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在银川揭牌成立。
宁夏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运营,标志着宁夏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通过重组整合自治区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企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了自治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和粮食产业化发展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我们将扛起保障宁夏粮食安全的责任,把绿色储粮、科技储粮和责任储粮理念贯彻到储备粮仓储全过程各环节,守住管好‘宁夏粮仓’,全力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揭牌仪式上,宁夏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徐军表示。
实地检查安全储粮情况。宁夏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扛起责任当好粮油市场“压舱石”
粮食集团公司粮仓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十一个储粮库区,总仓容约88万吨。走进储粮库1号仓,伴随着大米的清香,一股凉意扑面而来,一袋袋大米整整齐齐摆放。
“仓内主要储存大米、稻谷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粮食在入库之前都首行扦样检测,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安全关。”储备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全介绍说。
粮食集团公司将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使命担当。同时,将深化改革创新,奋力走在行业前列,全面深化集团内部改革,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企业治理创新,倾力打造自治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升级版”,争当行业发展排头兵。
据介绍,新组建的宁夏粮食集团公司将锚定打造粮食行业大型现代企业集团目标,加快完善粮食产业体系,将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发展路径嵌入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格局,加大与区属各集团公司、中央和各省区粮食及其他大型企业深度合作,推动粮食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贡献宁粮集团力量。
“粮食集团公司作为自治区党委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将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强化自治区储备粮经营管理和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上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宁夏国资委主任杨刚说。
现代化的钢板仓集群。宁夏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做强做优粮食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
宁夏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宁夏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宁夏粮油批发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宁夏粮食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重组整合组建而成,注册资本5亿元。根据功能定位,主要承担自治区储备粮的经营管理,执行中央及自治区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和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职责,负责自治区储备粮的收购、存储、调运、轮换,对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
同时,遵循粮食产业经济规律,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开展粮食产、购、储、加、销、运全产业链业务及进出口业务,推动粮食产业化经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粮食企业,服务自治区粮食宏观调控,促进宁夏粮食产业发展。
自治区国资委对宁夏粮食集团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对粮食集团公司进行粮食安全归口管理,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依法和政策规定对粮食集团公司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据介绍,宁夏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将以自治区粮食储备为主导,以粮食贸易为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挖掘新的增长点,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自治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仓储物流、资源整合、国有资本投资、粮食进出口“五大平台”。
“我们力争经过三到五年努力,自治区储备粮仓容量增加到80万吨,集团公司粮食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年粮食经营量达到300万吨,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成为宁夏粮食产业,跻身西北同行方阵、全国同行业前列。”
实施节粮减损“六大行动”
平原尽保粮食颗粒归仓
平原鲁望集团粮食烘干车间。记者刘振兴摄摄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徐冬晓通讯员辛艳丽李晓超)12月13日,在平原县土地鲁望为农服务集团,工作人员正在中控室对储存的玉米进行实时仓温监控。玉米不用晾晒,脱粒后直接在粮食烘干塔烘干,降温后送入钢板仓储存。同时,在仓内不同位置设置了2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仓内温度,依靠预警系统反馈,实现智能通风降温,既减少了晾晒期间和阴雨天粮食霉变的损耗,又减少了储存环节的粮食损耗。该企业的粮食烘干塔和粮食储藏霉变在线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与防控技术,除满足自身农场需求外,还为周边种粮户提供“代烘干、代加工、代储存、代清理、代销售”服务。另外,在平原县,还有忠锋、智绘等多家大型为农服务中心,大大减少了粮食收储环节的损耗。
今年,平原县深入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以改革创新为切入点,全链条布局、全产业链推动,立足“收储运加消”环节,切实围绕“六大行动”,确保节粮减损出成效。
实施“颗粒归仓”行动。今年秋收期间,组织全县农机手举办平原县农机手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同时选用新式英虎、雷沃等大型玉米机收装备,降低机械收获造成的产量损失;麦收期间,对农机手开展线上线下同步减损技术培训,并到各乡镇巡回指导农机手检修调试设备。今年,该县建成粮食烘干基地22处,日烘干量6200吨;集中安装14台移动式烘干设备,全县总烘干能力达7200吨。
实施“微损存储”行动。积极利用上级扶持资金950万元,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和应急物资仓储设施建设项目,新增仓容1.57万吨;平原县粮库探索准低温储粮技术,对4栋仓库安装8个7.2千瓦空调,减少因仓温过高造成的库存粮食损耗。在装备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三项储粮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仓房内环流均衡粮温功能,减少储存过程中因过度通风造成的损失。
实施“低耗运输”行动。投资1亿元,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80公里,养护大中修工程30公里,改造危桥8座。在粮食装卸环节上,全县85个粮食购销企业全部实现原粮“四散化”运输,提高了粮食出入库机械化作业程度,减少了粮食运输装卸环节中的流通损耗。
实施“粮尽其用”行动。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围绕既有玉米、啤酒、农副食品链条,实施了和洋淀粉、青岛啤酒等一大批项目,实现了链条进一步延伸。
实施“文明餐桌”行动。广泛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张贴标语、分发画册及宣传单,强化节约意识;加强学校餐饮管理,实施“互联网+4D智慧餐厅”项目,食堂提前发布菜谱,家长预订,餐企按需采购,按订单加工,有效减少饭菜浪费。
实施“节粮家风”行动。制定并下发《平原县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推广光盘行动;发布反对浪费倡议书和公益广告,强化节约意识,减少铺张浪费;将爱粮节粮宣传与粮食安全宣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粮食安全、爱粮节粮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田间宣传活动。
农机在大田里耕作
大雪一过,地冻天寒。
丰收的场景犹在眼前,辽北大地的沃野千里转眼就换上了冬装,进入了冬季休耕期,而大地里盖上的一层厚厚秸秆,则成为农村随处可见的现象,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逐渐成为丰收的共识。
“插根筷子都能发芽”这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黑土赞歌,有机质含量高、产出能力强,黑土地也因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我市全域耕地都属于东北典型黑土区,占全省黑土区耕地面积的36%,连年的丰收沃景,扛起“辽北粮仓”压舱石的责任,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没。2022年,我市共落实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88万亩,全省,进一步稳定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发挥黑土地在保稳产保供应、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我市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上接连上新保护“组合拳”,把保护黑土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的关键,推动资金、技术和科技人才向黑土地聚集,综合采用工程、农艺、生物、科技等措施,让黑土地的生态与产量相得益彰,保护与发展并驾齐驱,既有效遏制黑土地质量下降趋势,又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农业的“家底”更厚。
民以食为天,粮足天下安。近日,在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考古人员发掘出仰韶中晚期粮仓群,目前共清理出16座粮仓基址。大量粮仓基址的发现,展现了6000多年前黄山遗址玉石器产业背景下原始贸易的辉煌。
不产粮食却“粮满仓”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卧龙区,新发现的16座粮仓基址为圆形或椭圆形,基址外径2.3米至3米不等、内径多在2米左右,均由地下基槽、地面墙体和防潮垫层构成。
据了解,这些粮仓结构、体量基本雷同,它们的间距基本相等,分布十分密集,其中,在50平方米内同一层面上就分布了5座粮仓,密度很大。结合起来分析,这些粮仓群经过统一规划布局,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已具备“古国粮仓”的形态。
然而,这里储存的大量粮食,却并非来自遗址的农业生产,它们来自何方?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山遗址工作人员程永刚介绍,整个遗址中所见杂草种子少,结合以前的考古成果判断,这个遗址从仰韶早期开始,依靠山的玉石资源,有着非常的制玉制石产业,说明该遗址并不从事农业生产,这些粮食资源可能由别处供给或贸易而来,这也反映了黄山遗址玉石器产业背景下原始贸易的辉煌。在原始社会,以物易物贸易中,石器、玉器是很好的标的物,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硬通货”。
目前植物考古学者已在这处遗址发现大量粟和一些稻、黍种子。一般说来,南方以稻作物为主,粟和黍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旱地作物,黄山遗址恰好处在南北文化交界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反映了当时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进程。
黄山遗址是一处以玉石器制造交流为特色的区域性中心聚落,高等级墓葬和大型制玉作坊的发现,说明遗址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里之所以成为玉器加工交流聚落中心,是因为它离山不远,山有的山玉,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
黄山先民打制、磨制、钻孔、磨砺等技艺非常。尽管黄山遗址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这里出土的各种类型的玉质生产工具却居全国,主要为山玉铲、斧、凿、刀、镰、镞、锤、砧、楔、锛等。研究认为,黄山遗址山玉生产工具的大量出现,是南阳史前农业考古的一大收获,是黄山人劳动过程的特标志,揭示了中原地区悠久的农业发展史,也初步证实了玉、石并用的农耕文明在南阳的强势地位。
816.16亿斤!近日,今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布。吉林又迎丰收年,白山松水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收成好,粮价还不错,现在就等着价格合适把粮卖咯!”看着黄灿灿的玉米,吉林省梨树县喇嘛甸镇兴达农机种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姜铁军笑容满面。
装满玉米的“玉米楼子”。
在姜铁军的合作社内,玉米满满堆放在成排的由钢管和铁丝围成的筐内,有的筐子还盖上了塑料薄膜。“这是我们今年在指导下新建的储粮装具,农村一般俗称‘玉米楼子’。别看工艺简单,它们可是解决了‘地趴粮’,发挥了大用处。”
“往年玉米收了就往地上一搁,卖的时候再处理。每年11月左右,我家玉米就全买了,怕雪。去年雪下得早、下得大,怕粮食受影响就赶紧卖了,但卖不上价,放久了又怕玉米给捂坏了。”姜铁军想起去年11月份的大雪,仍旧觉得惋惜。“今年不一样,我家玉米‘搬家’住‘新楼’了,前段时间下大雪,到现在玉米都基本没受影响,我们也从‘看天卖粮’到‘看价卖粮’了。”
农民正在将玉米放入储粮仓中。
在东北地区,受储粮习惯和储粮条件影响,往年很多农民秋收后直接将玉米堆放在院子或地里,俗称“地趴粮”。
“地趴粮”容易因鼠害、生霉造成一定的粮食产后损失。秋粮收获后,“地趴粮”在遇到异常雨雪天气或气温反复的情况下,粮堆底部通风不畅,底部玉米穗极易生霉,存在坏粮风险,不仅造成粮食损失,降低粮食品质,还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2022年,吉林省深入落实粮食节约行动,全面开展农户安全储粮及“地趴粮”整治工作。在吉林省中西部粮食主产区,通过推进庭院立体储粮、建设集中储粮点、完善粮食产后服务等措施开展“地趴粮”整治,有效减少粮食损耗,促进农民节粮增收。
通过机械将玉米放入储粮仓。
“以往也听说过建‘玉米楼子’,但一是想着要花钱,二是没细算综合收益,所以一直没行动起来。”姜铁军的合作社所在的喇嘛甸镇,今年加大对庭院立体储粮推广力度,通过政策补贴、入户讲解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立体储粮率达。
“11月初那会儿,玉米一斤一块一 ,现在一块三左右。今年我家是自己订材料做的钢结构储粮装具,一个筐能装大概15000斤玉米棒子,造价300多块钱,地方还给我们补了100多块钱。今年这增收的钱完全足够覆盖成本了,往后就是净收益。”关于立体储粮的成本和收益,姜铁军算了一笔账。
自制钢结构储粮装具。
粮食“入库”“上楼”,腰包越来越鼓。立体储粮不仅让农民在卖粮时有更多选择,减少的粮食损耗,也带给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喇嘛甸镇总共种植玉米的农户有5539户,种植面积 8053公顷,产量在10.1万吨左右。今年新建的立体储粮仓有自制钢结构储粮装具、木质简易储粮装具和PVC网围囤等多种样式。按照立体储粮减少鼠害及霉变3%左右估算,预计减少粮食损失0.24万吨,价值576万元,人均增收192元左右。”喇嘛甸镇党委书记高艳梅介绍。
目前,吉林省已累计建设农户科学储粮示范仓48.1万套,带动农户自制各类储粮装具150万套。截止到2022年11月底,吉林省农户立体储粮率达到占90.5%,其中,吉林省西部“地趴粮”问题的14个县市立体储粮率达到80.8%,其他县市立体储粮率达到98.7%,实现基本消除“地趴粮”的年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