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1] 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砂、金属甚至陶瓷。因应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中国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西汉的透光镜,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 早期的铸件大多是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浓厚。那时的铸造工艺是与制陶工艺并行发展的,受陶器的影响很大。 铸造工艺图是在零件图的基础上标注铸造工艺符号,比如哪里分型,哪里开浇口,哪里留加工余量等,就是这个零件如何用铸造的方法做出来的标识图。一般铸造厂来个零件图纸(标注有光洁度,同心度。。。不会标注浇口位置),交给铸造工艺师画出铸造工艺图,再到模型车间按照工艺图做出模型,再到铸造车间造型,浇注。。。。后出来的是铸件而不是零件图一样的零件,铸件拿到热处理和加工车间加工后(按照零件图)才是零件图那样的零件。铸件一般来说是不能直接使用的。 优点:1、可以铸造外形和内腔十分复杂的毛坯。如:各种箱体、床身、机架等。 2、适用性广泛,从几克到几百吨的铸件都可以。 3、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如可以熔化铁屑。 4、铸件形状与零件尺寸比较接近,减少切削加工余量。 缺点:1、工序较多,一些工序质量难以。 质量不稳定,容易形成废品。 2、铸件中容易出现缩孔和气孔,性能不如锻件,因此对于承载较大载荷的重要零件一般不用铸件。